[发明专利]一种高产马铃薯的栽培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160061.9 | 申请日: | 2015-04-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697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14 |
| 发明(设计)人: | 陈金货;陈继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铜陵县香联生态农业科技园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 |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 地址: | 2440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产 马铃薯 栽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产马铃薯的栽培方法,属于农业栽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马铃薯又称地蛋、洋芋、土豆等,高15-80厘米,无毛或被疏柔毛。茎分地上茎和地下茎两部分。马铃薯是中国五大主食之一,其营养价值高、适应力强、产量大,是全球第三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和玉米,由于营养价值高,马铃薯食品已成为目前的一种消费时尚。马铃薯是块茎繁殖,可入药,性平味甘,主治胃痛、痄肋、痈肿等疾病。目前由于马铃薯栽培方法的不规范和不科学,导致马铃薯产量低,品质差,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产马铃薯的栽培方法,显著提高了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增加种植户的经济效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产马铃薯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用良种,用脱毒种薯做播种材料
选用优良品种是提高马铃薯产量、改善其品质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靠自家留种或购买外地薯做种薯的形式,用脱毒种薯做播种材料;针对本县气候特点,应选择早熟品种克新一号或中晩熟品种大白花、小白花晋薯7号等品种为好;
(2)用小整薯播种
选择核桃大小2-4cm,50g左右皮色细嫩、薯形规整的小整薯做种,不仅能够发挥顶端生长优势,使植株生长健壮,抗旱能力增强,而且还可以防止环腐病、病毒病等病的传播;
(3)催芽晒种
播种前40天将小整薯从窖内取出,放在室温条件下催芽,要求室内温度15-20℃,通风透光效果好,堆放2-3层,催芽晒种8-12天,即可催出芽长0.3-0.5cm的短壮芽;轻拿轻放,上下翻动一次,再晒种7-10天即可播种;
播种前在种薯上喷一次营养液,播种时注意别损伤催好的短壮芽,种芽下种接触湿润土壤就能迅速生长发育;
(4)合理轮作
茄科和块茎作物由于与马铃薯从土壤中吸收的营养物质种类及感染的病毒相同,均不宜与马铃薯轮作,适于马铃薯的前作,以禾谷类作物,谷子、麦类、玉米较好,其次为高粱、大豆,菜地种植马铃薯以大葱、大蒜、芹菜作前茬较好。
(5)深耕整地
深耕是马铃薯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尤其是旱地马铃薯,深耕有利于蓄水保墒,增加土壤活土层,而且还能够为马铃薯根系生长和块茎膨大创造一个上虚下实,肥水充足的良好环境条件;
(6)适时播种
晩霜前20-30天,气温稳定在5-7℃,4月上旬即是马铃薯的适宜播种时期,适当将马铃薯的正常播种期向后推10-15天,可以避免马铃薯块茎膨大期恰好赶上夏季高温不利的影响,使其开花期和块茎膨大期正好和当地7、8月份雨季相吻合,实现水、肥、光、温、气等因素的综合效应,达到薯块大,产量高的目的;
(7)地膜覆盖
采取1m为一带的种植模式,直播的采取犁沟,人工点种的方法;起垄播一般要求垄高20cm,垄面宽60cm垄与垄之间的距离为40cm,每垄种植马铃薯2行,然后覆膜;采取起垄种植方式,可以使土层深厚,浇水方便,有利于多结薯,结大薯,产量较高;
(8)合理施肥
首先通过测定土壤中氮、磷、钾含量指标,然后根据产量要求每生产50kg马铃薯需从土壤中吸收纯氮0.3kg、磷(P2O5)0.1kg、钾(K2O)0.75kg来计算肥料的施用量;肥源充足时可结合耕翻整地全面施肥;肥力较少时应集中做种肥施用,氮、磷配合使用效果更为明显;为获得高产,在施用基肥、种肥的基础上,还要进行追肥,追肥以早追为好,在开花前施用,花期可喷施铜或铜硼混合剂,开花后原则上不追氮肥;
(9)科学管理
①中耕培土
当马铃薯芽顶膜时要破膜放苗,并用土压严孔洞,以防跑墒;幼苗长到8-12cm时,进行第一次深中耕,以深松浅培为主;孕蕾到开化初期进行第二次中耕,既要使土壤疏松,又要加厚培土层,消灭杂草,提高地温,进而提高细菌对肥料的影响;在盛花期后进行第三次中耕培土,防病防虫;
② 防治病虫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铜陵县香联生态农业科技园有限公司,未经铜陵县香联生态农业科技园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6006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