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接触气动激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58489.X | 申请日: | 2015-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769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31 |
发明(设计)人: | 廖海黎;林思源;韩兆令;马存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9/06 | 分类号: | G01M9/06;G01M9/08;G01M9/04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1200 | 代理人: | 张澎 |
地址: | 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触 气动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接触气动激振装置,用于对气弹模型等柔性结构进行气动激振,主要由气泵、管路、气体喷口和电磁阀组成;由气泵供气的气缸通过气路分支器与分支气路连接;分支气路的端头设置有由电磁阀所控制的气体喷口;所述电磁阀与气体喷口一体设置,并被三脚架支撑在气弹模型下方;电磁阀与控制单元电气连接。气泵通过分支气路向电磁阀进气端输入压缩空气,电磁阀接收控制单元发出的脉冲信号实现周期性的开启和闭合,输出脉冲气流对气弹模型进行激励。本发明不与模型接触,消除了激振装置和位移测量装置的附加刚度和附加质量对气弹模型动力特性的影响,简易方便、成本低;可用于斜拉桥、悬索桥等多种柔性气弹模型的模态测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接触气动激振装置,尤其涉及斜拉桥、悬索桥气弹模型等柔性结构模态测试的新型激振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许多大跨度悬索桥或斜拉桥进行设计时都会进行风洞试验。风洞试验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测量斜拉桥或悬索桥气弹模型的模态。传统方法测试模态时需使用力锤或激振器与模型结构相接触,施加荷载,用自由振动或强迫振动的方法得到模型的动力特性。
斜拉桥、悬索桥气弹模型多为柔性结构,刚度较小。用激振器直接作用在模型上测试得到的结果精度较低。因为力锤或激振器作用时,与模型的接触带来较大的附加刚度和附加质量,使得结构的动力特性发生改变,造成模态测试结果的误差,进一步影响后续风洞试验的准确性。另外传统激振方法多为单点激励,只能激发出低阶模态,很难激发出对桥梁颤振等风致振动分析重要的高阶模态。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非接触气动激振装置,消除附加刚度和附加质量对气弹模型模态测试结果的影响。该装置能够对气弹模型施加多点激励,便于测试高阶模态。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非接触气动激振装置,用于对气弹模型进行气动激振,其特征在于:主要由气泵、管路、气体喷口和电磁阀组成;由气泵供气的气缸通过气路分支器与分支气路连接;分支气路的端头设置有由电磁阀所控制的气体喷口;所述电磁阀与气体喷口一体设置,并被三脚架支撑在气弹模型下方;电磁阀与控制单元电气连接。
所述气泵为高压气泵,使用220V交流电供电,可以产生高压压缩空气并储存于自带的气缸中,输出压缩空气压力可在一定范围进行调节;当气缸内的压缩空气由于输出导致压强下降后,气泵会立即响应向气缸中补充压缩气体,保持气缸内压强稳定在一定范围。气缸和三通连接处,三通与胶管连接处以及胶管和电磁阀连接处都使用了密封带进行了密封处理。
所述的电磁阀为高频电磁阀,动作频率在20Hz以上,接收控制单元发出的信号执行开启和闭合动作,输出脉冲气流。所述的控制单元采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可输出高频脉冲信号,控制多个电磁阀按一定时间顺序开启和闭合。
所述的连接零件与电磁阀底座连接并安装在三脚架上,使激振装置能够在气弹模型附近实施激励,气弹模型受激励后的位移响应由激光位移计采集。激光位移计与数据采集及处理装置相连。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是:工作时,气泵提供稳定的高压压缩空气,高压压缩空气经过三通等分成若干路,胶管将高压压缩空气输送到电磁阀的进气端。电磁阀接收控制单元发出的信号实现电磁阀的开启和闭合,将稳定的高压压缩空气转换成脉冲气流,然后对气弹模型进行激励。控制单元可以发出信号使多个电磁阀对气弹模型实施多点激励。气弹模型受到脉冲气流激励后,用激光位移计测量模型各测点的位移时程。
运行之前,可调节气泵输出压缩空气的压强以实现对气弹模型不同强度的激励。通过改变控制单元输出脉冲信号的频率,可以改变电磁阀开启和闭合的频率,以输出不同频率的脉冲气流对气弹模型进行激励。通过改变各个电磁阀动作的时间差,使得各个电磁阀输出的脉冲气流激励相位可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5848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