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金属空气电池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152783.X | 申请日: | 2015-04-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3046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9 |
| 发明(设计)人: | 苗鹤;刘兆平;薛业建;王勤;孙珊珊;李世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1M8/04313 | 分类号: | H01M8/04313 |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进联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50 | 代理人: | 李丽华 |
| 地址: | 31520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空气 电池 测试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金属空气电池测试装置,包括呈长方体状的测试主体,所述测试主体包括顶面、底面及连接所述顶面与所述底面的前侧面,所述测试主体的顶面上设有向所述测试主体的底面延伸的电解液槽,所述测试主体的前侧面向内凹陷形成有阴极固定槽,所述阴极固定槽的底面设有与所述电解液槽连通的电解液通道。本发明的金属空气电池测试装置的结构简单、紧凑,加工容易,成本低,安装不需借助机械设备,装配简单,可实施性强,安装效率高。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金属空气电池测试装置的测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空气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金属空气电池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金属空气电池被科技界和产业界所广泛关注。金属空气电池的阳极为活泼金属(如Mg、Al与Zn等),放电时金属M被氧化成相应的金属离子Mn+;电解液通常为碱性或中性介质,如KOH或NaCl水溶液;阴极活性物质为空气中的O2,放电时O2被还原成OH-。空气中的氧气可源源不断地扩散至电化学反应界面,并通过电化学反应而放出电能。由于金属空气电池的原材料丰富、性价比高、理论能量密度高,且完全无污染,因此,被称为是“面向21世纪的绿色能源”。其中,镁空气电池与铝空气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远远高于铅酸电池、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并且接近能量密度最高的氢氧燃料电池和汽油,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
最近,美国铝业Alcoa与以色列Phinergy公司合作开发了一款新型的铝空气电池。他们将该电池应用于改装的雪铁龙C1上,在蒙特利尔一级方程式赛道上进行了试驾。结果表明,他们所研发的重量为100公斤的铝空气电池可以续航1600公里。此外,韩国科技研究院能源研究中心的Cho博士研发出一款新型的镁空气动力电池,能使电动汽车在一块完整电池的驱动下,行驶距离达到800公里,完成了全球首次镁空气电池汽车的路面测试。但由于技术保密的原因,具体的电池结构、参数及相关信息等无法获得。可见,金属空气电池在动力型电池领域的研发得到了实质性的进展,很有可能替代现有的锂离子电池与铅酸电池。
金属空气电池的阴阳极、电解液在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其性能进行检验和评价。为节约成本,准确测试各个组成部件的性能,多采用单电池测试装置来评价其阴阳极与电解液的性能。该单电池测试装置大多由各实验室或公司自建,没有统一的结构和标准,由于技术、设计和加工水平各不相同,各实验室或公司所测得的金属空气电池性能差异较大,重复性较差,无法反应电极的真实性能差异,限制了金属空气电池的研发和工业化生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施性强,安装效率高的金属空气电池测试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金属空气电池测试装置,包括呈长方体状的测试主体,所述测试主体包括顶面、底面及连接所述顶面与所述底面的前侧面,所述测试主体的前侧面上设有向所述测试主体的后侧面延伸的电解液槽,所述测试主体的顶面向内凹陷形成有阴极固定槽,所述阴极固定槽的底面设有与所述电解液槽连通的电解液通道,其中,所述金属空气电池测试装置还包括上盖板,所述上盖板盖合于所述电解液槽,所述上盖板设有阳极导线孔。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空气电池测试装置还包括上盖板,所述上盖板盖合于所述电解液槽,所述上盖板设有阳极导线孔。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板还设有通气孔。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板还设有注液孔。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朝向所述电解液槽的端面上设有阳极定位槽,所述阳极导线孔贯穿所述阳极定位槽。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板通过固定件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测试主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空气电池测试装置还包括阴极压板及多个压紧螺栓,所述阴极压板为长方体平板,所述阴极压板上开设多个通孔及阴极空气入口,所述测试主体的顶面上设有多个固定孔,所述多个固定孔与所述多个通孔一一对应,所述阴极压板通过所述多个压紧螺栓穿过所述多个通孔锁入所述多个固定孔固定安装在所述测试主体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5278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