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维多孔M‑N‑C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152157.0 | 申请日: | 2015-03-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4146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6 |
| 发明(设计)人: | 李光兰;陈思妹;谢洋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J27/24 | 分类号: | B01J27/24;B01J35/10;H01M4/90 |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21200 | 代理人: | 梅洪玉 |
| 地址: | 124221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维 多孔 催化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能源材料及电化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应用于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反应电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到一种三维多孔Fe-N-C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燃料电池(Fuel cell,FC)商业化仍面临着成本高、性能差的挑战。动力学极化损失、传质极化损失等是导致FC实际能量转化效率低于其理论值的主要原因。其中,阴极氧还原反应(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动力学性能差,即使使用催化活性较高的Pt催化剂,ORR的交换电流密度也仅为10-9-10-10A·cm-2,远低于阳极燃料(如氢)氧化反应的速率,所以,高效、低成本ORR电催化剂的研发成为当今电催化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催化剂活性低、结构不合理是产生这些极化损失的主要因素(PNAS 2008;105:20611-20614)。因此,设计结构满足ORR动力学及传质过程要求的高活性非铂催化剂替代铂碳催化剂,是降低燃料电池成本,实现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重要途径。
非贵金属碳材料(N-C、M-N-C等)作为ORR催化剂导电性好、稳定性强,催化性能接近Pt/C催化剂,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Chem.Rev.2014;114:7150–7188)。然而,非贵金属碳材料ORR催化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一维、二维结构的多孔碳材料上,低维度结构的各向异性使O2、H2O等在传递过程中至少受一个维度上的限制,不利于其传质过程,会极大影响ORR的动力学性能。三维结构多孔碳材料空间阻力小,物质在各方向的传递过程的动力学性能一致,可避免低维度结构材料传质过程单一、局部受限的缺点,可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Qiao课题组(Angew.Chem.Int.Ed.2012;51:3892–3896)利用胶体晶体模板法制备了三维多孔C3N4/C复合材料作为ORR电催化剂,与20wt.%Pt/C相比该材料具有更高的ORR极限电流密度及稳定性,证明三维相连通球形孔结构有利于O2及产物H2O的传输。但上述催化剂的制备工艺复杂,条件苛刻,不利于规模化生产,且其ORR的起始氧还原电位仍有待提高,需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从材料的制备方法、形貌特征、活性位结构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改进。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燃料电池阴极ORR的电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该催化剂对于ORR的电催化活性高,稳定性好,与常用的Pt基催化剂相比原料成本低且来源丰富,制备过程简单,有利于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
1)取为金属配体的氮源、铁盐和浓硫酸溶于水,得到溶液;所述氮源为双氰胺、三聚氰胺、尿素中的任一种,所述铁盐选自氯化铁、硫酸亚铁、硝酸铁、柠檬酸铁等铁盐中的任一种。
2)将碳源溶解于步骤(1)所得溶液中,得到样品;所述碳源为葡萄糖、蔗糖,氮源与碳源质量比为1:1-1:10;
3)SiO2溶胶加入步骤(2)所得样品中,所得样品在50-130℃烘干,制得前体复合材料;
5)步骤(4)所得复合材料惰性在气体氛围下,程序升温至600-950℃,恒温处理1-5h,冷却,制得Fe-N-C/SiO2材料;
6)刻蚀步骤(5)所得的Fe-N-C/SiO2材料,冲洗,在50-100℃干燥≥5h,最终得到三维多孔Fe-N-C催化剂。
上述步骤(3)中,所述SiO2溶胶粒径尺寸为10-100nm,SiO2溶胶的固体含量与碳源的质量比为1:1-1:5。
上述步骤(4)中,所述干燥过程为空气气氛中烘箱干燥、搅拌干燥或真空干燥。
上述步骤(5)中,所述惰性气体为氮气、氩气,所述惰性气体流速为10-40mLmin-1。
上述步骤(5)中,以程序升温方式加热至600-950℃的升温速率为1-10℃min-1。
上述步骤(6)中,所述刻蚀过程的刻蚀液为0.5-2mol L-1NaOH溶液或10-30wt.%HF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521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