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氰烯菌酯和灭锈胺的杀菌组合物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10136229.2 申请日: 2015-03-25
公开(公告)号: CN104770366A 公开(公告)日: 2015-07-15
发明(设计)人: 张勇;周凤艳;沈艳;郑芬;苏贤岩;段劲生;高同春 申请(专利权)人: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N37/44 分类号: A01N37/44;A01P3/00;A01N37/22
代理公司: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 34115 代理人: 孙永刚
地址: 230031 *** 国省代码: 安徽;3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含氰烯菌酯 灭锈胺 杀菌 组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农用杀菌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氰烯菌酯和灭锈胺的杀菌组合物。

背景技术

氰烯菌酯(分子式为C12H12N2O2),结构式如下:

化学名称:2-氰基-3-氨基-3-苯基苯丙烯酸乙酯;属于原始创新性发明。该化合物属氰基丙烯酸酯类,高效、微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对由镰刀菌引起的各类植物病害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可应用于防治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棉花枯萎病、香蕉巴拿马病、水稻恶苗病、西瓜枯萎病等。

灭锈胺(英文通用名:Benzamide),分子式为C17H19NO2,结构式如下:

化学通用名称为3’-异丙氧基-2-甲基苯酰替苯胺,对担子纲菌类病害有特殊生物活性的内吸性杀菌剂,对担子菌纲真菌有特效。能有效地防治水稻纹枯病,棉花立枯病,小麦条锈病,也可用于防治小麦雪腐病,梨赤星病,马铃薯、番茄丝菌核病,梨、菊花锈病,黄瓜苗立枯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含氰烯菌酯和灭锈胺的新型杀菌剂组合物,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等多种作物病害。氰烯菌酯与灭锈胺具备不同的结构类型和有差异的作用机制,将二者按一定比例组合,在实际使用中具有杀菌活性高,同时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避免氰烯菌酯和灭锈胺单剂单独使用时对病原物造成的选择压力,延缓病原物抗药性产生和发展。

本发明的一种含氰烯菌酯和灭锈胺的杀菌组合物,其包含有质量比为15:1~1:15的活性组分氰烯菌酯和灭锈胺,优选质量比为10:1~1:5,更优选质量比为5:1~1:1。

所述的组合物中添加有常用的农用杀菌剂助剂制成农业上常用的杀菌组合物剂型。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剂型为水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性粒剂。采用的农用杀菌剂助剂包括润湿剂、分散剂、表面活性剂、增稠剂、消泡剂、填料等各类助剂,采用的润湿剂、分散剂可以为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二丁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油酸甲基氨基乙基磺酸钠,木质素磺酸钠、木质素磺酸钙、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烷基酚聚氧乙烯基磷酸酯、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等中的一种或多种;采用的增稠剂可以为黄原胶、聚乙烯醇等;采用的消泡剂可为磷酸酯类消泡剂和有机硅消泡剂中一种或多种;所采用的填料可为白炭黑、高岭土、凹凸棒土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组合物中所述氰烯菌酯和灭锈胺组成的有效成分占杀菌组合物总质量的10%~60%。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可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作物真菌病害。

通过对氰烯菌酯和灭锈胺作用机理和杀菌特性的细致分析,运用Wadley方法进行试验设计及结果处理。首先测定氰烯菌酯和灭锈胺两单一化合物(以下简称药剂)的EC50,根据两单一药剂的EC50按Wadley法设定两药剂的组合比例,并根据Wadley增效指数SR值,确定合适的组合物比例,然后按孙云沛法加以验证。

试验目标物为小麦赤霉病。试验采用菌落直径法。取氰烯菌酯、灭锈胺母液,配置成需药液平板,每皿约14ml,同时设置无药平板对照(CK),每处理重复3皿,即重复3次。在预培养菌落边缘用灭菌的打孔器制取5mm直径的菌丝块,分别移到不同培养基平板上,28℃培养4d,量取菌落直径(mm),由下列公式计算生长抑制率:

将菌丝生长抑制率换算成抑制机率值(Y),药剂浓度换算成浓度对数(X),按浓度对数为横坐标、机率值为纵坐标作毒力回归直线,求得氰烯菌酯与灭锈胺单剂及其混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并计算EC50、EC90值及相关系数r值。

根据Wadley方法评价混剂的相互作用,计算公式如下:

EC50(理论值)=(a+b)/(a/EC50a+b/EC50b),SR=EC50(理论值)/EC50(实际值)

其中a、b是各组分在混剂中含量比例,以SR值分析混配的效果。SR≤0.5,则两种药剂混配有拮抗作用;SR=0.5~1.5,则两种药剂混配有加和作用;SR≥1.5,则两种药剂混配有增效作用。

表1氰烯菌酯与灭锈胺单剂及其混剂对小麦赤霉病毒力测定结果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未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362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