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隐丹参酮缓释固体分散体微丸的研制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35155.0 | 申请日: | 2015-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0659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平;李正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药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16 | 分类号: | A61K9/16;A61K31/58;A61K47/32;A61K47/34;A61P29/00;A61P39/06;A61P9/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198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丹参 酮缓释 固体 散体 研制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隐丹参酮缓释固体分散体微丸的研制及其应用,属于医药领域。隐丹参酮是一种丹参脂溶性活性成分,研究表明其具有较显著的抗炎及抗氧化活性,在丹参的心绞痛的治疗中具有显著辅助作用,因此根据时辰药理学原理设计并制备一种隐丹参酮缓释固体分散体微丸用于心绞痛的治疗。首先选择合适的亲水性与疏水性聚合物材料作为分散载体、再利用适当简便的方法制备隐丹参酮缓释固体分散体微丸,并通过调节载体比例来调节药物的释放,使其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一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隐丹参酮缓释固体分散体微丸的研制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隐丹参酮是从传统中药丹参中提取的一种脂溶性二萜醌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抗炎、抗氧化等活性,在中药丹参的心绞痛治疗中具有显著的辅助作用。研究表明心绞痛的发病频率具有时辰节律性,凌晨4点达峰,而且2点-6点发作频率都较高,所以需要在该时间段内维持较高的隐丹参酮血药浓度。但是隐丹参酮属于BCSII类药物,在水中几乎不溶,体外溶出度小,生物利用度低且其半衰期相对较短,不利于具有时辰节律性的心绞痛的治疗,所以需要采用相应的制剂学手段来调节其体外释放使其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趋势一致。
专利查询表明,现已公开的有关隐丹参酮的专利主要涉及的是其提取制备方法及药理活性方面,如:中国专利201310015109.8公开了一种隐丹参酮的提取纯化方法;中国专利200710028609.X公开了一种隐丹参酮在制备防治自身免疫性疾病药中的应用,可制成口服、注射、外用剂型。但目前有关隐丹参酮的相关制剂还处在研究阶段,相关的公开专利几乎没有。
固体分散体是指药物以分子、胶体、无定型或微晶状态均匀分散在某一固体载体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根据所选载体的不同可以分别得到不同类型的固体分散体如:速释型的,缓释型的及肠溶型的固体分散体。缓释型的固体分散体是第四代新型的分散体系,它是指采用水不溶型的或溶胀型的载体材料所制备的固体分散体系。常用的载体材料包括乙基纤维素、卡波普、聚丙烯酸树脂类等;一般的也可以通过调节疏水性载体与亲水性载体的比例来调节相应难溶药物的释放达到一定的缓控释目的。
微丸属于剂量分散型制剂,可以组成多元给药系统,具有许多优点:释药稳定、受消化道输送食物节律影响小等。通过将微丸技术与缓释的固体分散体技术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达到调控药物的释放的目的。本发明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隐丹参酮缓释固体分散体微丸,与缓释固体分散体技术或缓释包衣技术相比,该技术工艺简单,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
发明内容
心绞痛的发作具有一定的时辰节律性,本发明根据时辰药理学原理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隐丹参酮缓释固体分散体微丸,通过将缓释的固体分散体沉积在空白丸心表面形成缓释微丸,并通过调节分散介质中各载体材料的比例调节隐丹参酮的体外释放使其符合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即能够在心绞痛发病频率较高时期2点-6点维持较高的隐丹参酮浓度。该技术与现有的缓释固体分散体技术或者是缓释包衣技术相比均具有明显优势;缓释的固体分散体具有粉末状的结构,疏松性大,流动性差,进一步的制剂可塑性差,不适合工业化大生产;缓释包衣技术一般需要多层包衣来调控药物释放,操作相对较复杂;与这两种技术相比,本发明所采用的缓释固体分散体微丸技术操作相对简单可行并且更适合于工业化大生产。
本发明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隐丹参酮缓释固体分散体微丸的制备方法:
可以将单一载体或载体混合物用适当的有机溶剂或混合有机溶剂溶解,隐丹参酮也用相应的有机溶剂溶解后将两种溶液混合均匀;也可以将隐丹参酮与载体材料混合后再用合适的有机溶剂或混合有机溶剂溶解;然后将所得的混合溶剂置于具有喷雾干燥功能的装置中,并将溶剂喷至空白丸心上,使溶剂挥发并使药物与载体共沉积在丸心表面形成缓释的固体分散体,从而得到隐丹参酮的缓释固体分散体微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药科大学,未经中国药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351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卡维地洛片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前列地尔药物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及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