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缆介质绝缘水平检测优化的方法及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130552.9 | 申请日: | 2015-03-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6495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03 |
| 发明(设计)人: | 毛骏;牛文楠;伍洲鋆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 |
| 代理公司: | 深圳汇智容达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44238 | 代理人: | 潘中毅,熊贤卿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缆 介质 绝缘 水平 检测 优化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电网电缆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缆介质绝缘水平检测优化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配电网电缆作为当前城市配电网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安全运行影响到的用户数较多,因此对电网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配电网电缆所含电缆接头的数量比较多,且分布在地下,因此使得对配电网电缆介质的检测往往很困难。目前对配电网电缆介质检测主要在于检测电缆介质的绝缘水平性能,其中,电缆介质绝缘水平通常与电缆规格、施工方式、检测方法、电缆寿命、历史介损水平、历史缺陷数据及历史故障数据等因素密切相关,上述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且各因素的数据类型不同,并随时间变化。
现有技术中,对于电缆介质绝缘水平检测方法有两种:一、采用直流叠加法,虽然使用较为简单,但是容易造成电缆介质绝缘损害;二、采用跨步电压法,虽然方法使用也较为简单,但是检测精确度有限。为了避免由于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而出现的问题,因此多数情况下都会采用定期检测法,依照国家规定的定期检修规定执行,其缺点在于:由于没有对该方法进行优化,然而为了避免该方法存在检测能力不足及可靠性低等问题,因此往往会增加一些不必要检测的成本及工作量,也就会出现因检测过多而影响电缆介质绝缘水平准确性评估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符号动力学与粒子群算法的电缆介质绝缘水平检测优化的方法及系统,对定期检测法进行优化,能够有效的检测出电缆介质的绝缘性能,提高了检测精确度及可靠性,降低了检测成本及工作量,确保了检测的准确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缆介质绝缘水平检测优化的方法,其用于对多个电缆进行电缆介质绝缘水平的定期检测上,所述方法包括:
S1、基于符号动力学构建风险模型,且将预设的风险等级引入所述构建的风险模型中,得到通过符号序列来量化所述风险等级的参数集合;
S2、获取与电缆介质绝缘性能相关的N个参数项,并划分出所述N个参数项中的K个数值型参数项及N-K个非数值型参数项,且将所述划分的K个数值型参数项及N-K个非数值型参数项均映射成与所述参数集合相关联的计算函数;其中,K≤N,且N、K均为正整数;
S3、统计出检测电缆的总量及各电缆的相关信息,并根据所述K个数值型参数项及N-K个非数值型参数项映射的计算函数,计算出各电缆N个参数项分别对应的子符号序列集合,且以各电缆N个参数项对应计算的子符号序列集合为向量构建成N维度的粒子群,进一步设置粒子优化速度对所述粒子群进行优化;
S4、确定当前优化检测及所述当前优化检测的上一检测中分别由各电缆的最小风险值叠加得到的总风险值,以及分别对应的成本;
S5、判断所述上一检测的成本及其对应的总风险值,以及所述当前优化检测的成本及其对应的总风险值是否同时满足预定的约束条件;
S6、如果是,则进行下一优化检测,并将所述下一优化检测作为所述当前优化检测后,返回步骤S4;
S7、如果否,则终止优化,并将所述当前优化检测的成本及其对应的总风险值分别作为最终成本及最终总风险值。
其中,所述步骤S1的步骤具体为:
获取所述预设的风险等级的等级数,并将所述预设的风险等级引入所述构建的风险模型中,得到由符号序列构成的总长度为所述等级数一定放大倍数的参数集合,并确定所述放大倍数为任一风险等级对应的子符号序列集合的长度。
其中,所述步骤S2中“N”及“K”分别为7和4;其中,4个数值型参数项分别为电缆寿命、历史介损水平、历史缺陷数据及历史故障数据;3个非数值参数项分别为电缆规格、施工方式及检测方法。
其中,所述约束条件为其中,z≥0且为整数;Risk(z)为所述上一检测的总风险值;Risk(z+1)为所述当前优化检测的总风险值;Cost(z)为所述上一检测的成本;Cost(z+1)为所述当前优化检测的成本;MC(z)为运维成本,其根据国家标准定额给定的每公里电缆年运行维护费用计算每条电缆的运维费用;RC(z)为维修成本,其根据国家标准定额给定的每种检测方法的检测成本确定所有电缆年执行的检测成本;DC(z)为交通成本,其单价根据国家标准确定,距离根据电缆监测点与运维班组的距离确定。
其中,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根据所述统计的检测电缆的总量设置优化次数,且待所述设置的优化次数完成后,终止优化,并将最后一次优化检测的成本及其对应的总风险值分别作为最终成本及最终总风险值。
其中,所述优化次数应小于所述检测电缆总量的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3055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