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零电流转换H6结构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23088.0 | 申请日: | 2015-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5338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廖志凌;熊颖杰;崔清华;施卫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M7/5387 | 分类号: | H02M7/5387;H02J3/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型 电流 转换 h6 结构 隔离 并网 逆变器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伏并网发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零电流转换H6结构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改进和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在分布式光伏发电兴中广泛的使用,不仅能高效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其结构轻便、方法简单还能大力推动电力行业的发展。现有的两种减少漏电流办法分别是:法一,基于最高变换效率电路结构来提高漏电流抑制性能。该方法是通过改进电路拓扑结、调制策略等来抑制漏电流;法二,基于最优漏电流抑制电路结构来提高电路变换效率。器件损耗主要包括导通损耗和开关损耗,但是开关器件越来越高频化使得开关损耗大大增大进而影响电路效率,而软开关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开关损耗,主要是通过在开关开通前后引入谐振过程来消除开关过程中的器件损耗。在软开关的所有不同类型的电路中零电流转换PWM电路因克服了之前软开关电路电流应力过大的缺点逐渐被研究者所应用。论文针对第二种方法提出的一种零电流转换H6结构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不能实现辅助开关管的零电流关断并且进网电流存在一定的谐波的缺点,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拓扑结构和控制方法来减小漏电流实现辅助开关管的零电流关断,同时通过续流阶段时续流回路的自由钳位可以使共模电压为一个定值。
发明内容
针对原有的零电流转换H6结构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型零电流转换H6结构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拓扑结构和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零电流转换H6结构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包括2个带有反并联二极管的主开关管S7、S8,2个不带反并联二极管的辅助开关管S7r、S8r,2个谐振电感L7r、L8r,2个谐振电容C7r、C8r,2个直流侧电容C1、C2,2个续流阶段钳位二极管D5、D6,全桥逆变电路开关T1-T4;
所述主开关管S7的发射极、谐振电感L7r、谐振电容C7r、辅助开关S7r的源极依次相串联,同理,主开关管S8的集电极、谐振电感L8r、谐振电容C8r、辅助开关S8r的漏极也依次相串联,直流侧电容C1的正极A端和辅助开关管S7r的漏极B端连接,直流侧电容C2的负极C端和辅助开关管S8r的源极D端连接,B端和D端之间设有二极管D,二极管D的正极和辅助开关管S8r的源极D端连接,续流阶段钳位二极管D5连接在直流侧电容C1的负极和主开关管S7发射极之间,续流阶段钳位二极管D5的正极和直流侧电容C1的负极相连,续流阶段钳位二极管D6连接在主开关管S8集电极和直流侧电容C2的正极之间;续流阶段钳位二极管D6的负极和直流侧电容C2的正极相连;续流阶段钳位二极管D5的负极端和D6的正极端并接全桥逆变电路;直流侧电容C1和直流侧电容C2相串联;
所述全桥逆变电路为四个工频工作的全桥逆变电路开关T1-T4构成。
进一步,所述全桥逆变电路的两个桥臂中点接入滤波器,所述滤波器包括电感L1、电感L2、电容C3,所述电感L1、电容C3、电感L2依次相串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230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