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氧化锰微米立方块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122360.3 | 申请日: | 2015-03-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610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8 |
| 发明(设计)人: | 段玉平;陈俊磊;李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1G45/02 | 分类号: | C01G45/02;C09K3/00 |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赵淑梅;李馨 |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氧化锰 微米 立方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型吸收剂颗粒的制备技术,特别涉及到一种带有四棱锥的微米立方块二氧化锰吸收剂的制备方法,属于材料科学和化学合成制备的交叉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磁波吸收材料在隐身技术、保温节能以及人体防护方面有着广泛应用,随着对吸波材料研究的深入,宽频带、薄厚度、轻重量、强吸收等高性能已成为当前的研究发展方向。其中,吸波剂对整个吸波材料的吸波性能起着关键性作用,引起了各国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传统吸收剂是以石墨、铁氧体、炭黑等为代表,它们通常都具有吸收频带窄和密度大等缺点,应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因而,研发具有质轻、宽频、无污染、耐环境性的多功能高效新型吸收剂,将是未来吸波材料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二氧化锰是一种具有重要工业用途的氧化物,其离子交换性能、分子吸附性能、电化学性能和电磁波吸收性能,使其在催化、电极以及吸波材料等领域展现出优越的实用价值和商业价值。特别是二氧化锰具有多样的晶体结构和形貌特征等优点,可以通过控制形貌等手段来提高其电磁性能。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二氧化锰微米立方块,并对其电磁波吸收性能进行研究。
本发明的目的在与提供一种二氧化锰微米立方块,晶型为β-MnO2,四方晶系的金红石结构,空间群为P42/mnm,所述二氧化锰微米立方块为长方体,所述长方体的两个面上分别具有一个四棱锥,所述两个面为对立面。
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四棱锥相邻两棱之间的夹角为60~70°。
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带有四棱锥的两个面为正方形。
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立方块边长尺寸为0.5~2μm。优选1~2μm。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二氧化锰微米立方块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氯化锰和氯酸钾按3:1-2的摩尔比取量,先后溶解于蒸馏水中,待搅拌充分溶解后转入内衬聚四氟乙烯的高压反应釜中,将其置于160-200℃的烘箱中,控制反应时间为6-10小时。反应完成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将反应产物用去离子水和酒精反复冲洗至中性,最后放置于80-100℃烘箱中干燥18-24小时,得到带有四棱锥的微米立方块状二氧化锰粉末。
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配制好的溶液中氯化锰浓度为0.5mol/L。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二氧化锰微米立方块作为电磁波吸收材料的应用。
发明有益效果
通过化学水热合成法可有效地可控制备出带有四棱锥的微米立方块状的二氧化锰吸收剂,并且具有一定的电磁损耗性能。除此之外,这种制备方法简单,成本较低,性能稳定,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本发明附图3幅,
图1是实施例1和2所制备二氧化锰颗粒的X射线衍射(XRD)图谱;
图2a是实施例1所制备二氧化锰颗粒的扫描电镜形貌图;图2b是实施例2所制备二氧化锰颗粒的扫描电镜形貌图;
图3是实施例1和2所制备二氧化锰颗粒的介电损耗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非限定性实施例可以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其中氯酸钾、氯化锰都为分析纯,不作任何提纯试验。采用X射线衍射仪进行物相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颗粒形貌,并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二氧化锰颗粒的电磁参数。
实施例1
二氧化锰微米立方块,立方块为结晶度很高的β-MnO2,该晶型的二氧化锰结构是属于四方晶系的金红石结构,空间群为P42/mnm,如图2a所示,产物的立方块边长尺寸在1~2μm之间,在立方块的某一对立面分别具有一个四棱锥,该四棱锥相邻两棱之间的夹角约为60°。
制备方法:首先将60mmol氯化锰充分溶解于120ml蒸馏水中,再加入30mmol氯酸钾,充分搅拌直到完全溶解。然后将上述溶液移至内衬聚四氟乙烯的高压反应釜中,将其置于180℃的烘箱中,控制反应时间为6小时,反应完成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将反应产物用去离子水和酒精反复冲洗至中性,最后放置于90℃烘箱中干燥24小时,得到带有四棱锥的微米立方块状二氧化锰粉末。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2236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