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充气式襟翼风帆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113927.0 | 申请日: | 2015-03-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09454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09 |
| 发明(设计)人: | 王迎晖;潘子英;田于逵;李明政;宋长友;陈纪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63H9/06 | 分类号: | B63H9/06 |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孙力坚 |
| 地址: | 21408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充气式 襟翼 风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适用于海上远洋船舶助航推进的风帆。
背景技术
风动力作为船舶推进动力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帆船的产生到发展,风力资源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国内海上远洋船舶助航推进主要为传统软质风帆,其主要利用帆面受到的风力驱动船舶航行。然而,由于海上风力资源的不稳定性,传统风帆作为海上远洋船舶推进手段时,存在效率较低、装置收放不便、影响船舶驾驶、通航限制等诸多不利因素,大大制约了现代风翼船舶的工程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进行研究和设计,提供一种可充气式襟翼风帆,其具有结构简单、适应性强、应用成本低、操作方便的特点。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充气式襟翼风帆,包括帆体,所述帆体上固连的主桅杆端部与旋转基座固连,旋转基座与主齿轮啮合,主齿轮由第一液压马达驱动,所述帆体的端部通过转动机构安装有软质充气腔,软质充气腔可相对帆体进行上下翻转,软质充气腔的端部固连硬质尾尖。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转动机构包括安装于帆体端部的空心转轴及转动控制轴,空心转轴与软质充气腔固连,其内腔与软质充气腔连通,空心转轴的端部与气泵连接;转动控制轴上固连有圆柱齿轮,圆柱齿轮与空心转轴外壁的弧形齿条啮合,转动控制轴的端部与第二液压马达连接。
圆柱齿轮间隔布置于转动控制轴上,空心转轴的外壁沿其轴向间隔设置有与圆柱齿轮分别啮合的齿条。
空心转轴带有椭圆形气腔,椭圆形气腔的一侧带有与软质充气腔连通的气孔。
空心转轴的外壁固连有限定其转动角度的限位板。
所述帆体的上下两侧分别安装有皮带扣,软质充气腔上安装有与皮带扣对应的皮带。
所述第一液压马达与计算机控制终端远程连接。
所述第二液压马达及气泵分别与计算机控制终端远程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采用软质充气腔及特殊的气腔设计,保证了襟翼翼型的截面几何构型,实现风帆襟翼的自动展开,可提高该类型翼型帆推进效率,降低工程应用成本,为海上远洋船舶提供助航推进,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操作方便、科学合理、气动性能优良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俯视图。
图中:1、椭圆形气腔;2、气孔;3、软质充气腔;4、硬质尾尖;5、限位板;6、空心转轴;7、弧形齿条;8、转动控制轴;9、圆柱齿轮;10、主桅杆;11、第二液压马达;12、气泵;13、旋转基座;14、第一液压马达;15、主齿轮;16、皮带;17、皮带扣;18、帆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可充气式襟翼风帆,包括帆体18,帆体18上固连的主桅杆10端部与旋转基座13固连,旋转基座13与主齿轮15啮合,主齿轮15由第一液压马达14驱动,帆体18的端部通过转动机构安装有软质充气腔3,软质充气腔3可相对帆体18进行上下翻转,软质充气腔3的端部固连硬质尾尖4。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转动机构包括安装于帆体18端部的空心转轴6及转动控制轴8,空心转轴6与软质充气腔3固连,其内腔与软质充气腔3连通,空心转轴6的端部与气泵12连接;转动控制轴8上固连有圆柱齿轮9,圆柱齿轮9与空心转轴6外壁的弧形齿条7啮合,转动控制轴8的端部与第二液压马达11连接。圆柱齿轮9间隔布置于转动控制轴8上,空心转轴6的外壁 沿其轴向间隔设置有与圆柱齿轮9分别啮合的弧形齿条7,弧形齿条7为空心转轴6外壁加工而成,只具有一端弧长,在空心转轴6的外壁还固连有限位板5,限位板5用于限定其转动角度,当圆柱齿轮9带动弧形齿条7至末端位置时,限位板5正好与帆体18的端部触接,从而防止空心转轴6由于惯性而继续旋转,从而限定其位置。
空心转轴6带有椭圆形气腔1,椭圆形气腔1的一侧带有与软质充气腔3连通的气孔2;椭圆形气腔1利于气流的推进,提高软质充气腔3的充气效率。
如图4、图5所示,帆体18的上下两侧分别安装有皮带扣17,软质充气腔3上安装有与皮带扣17对应的皮带16,当软质充气腔3需要收起时,通过挤压将其内部的气体释放,将皮带16与皮带扣17相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1392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适用于货运飞船货包前舱门进出的装置
- 下一篇:全自动路亚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