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在熔体区域具有搅拌环的直拉法单晶硅生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11742.6 | 申请日: | 2015-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2693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刘立军;周俊安;赵文翰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30B15/00 | 分类号: | C30B15/00;C30B29/06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61200 | 代理人: | 闵岳峰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区域 具有 搅拌 直拉法 单晶硅 生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直拉法晶体生长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熔体区域具有搅拌环的直拉法单晶硅生长装置。
背景技术:
以下以直拉法(Czochralski,CZ)生长单晶硅棒为例说明使用的方法。直拉单晶生长法由波兰科学家Jan Czochralski于1918年发明,其方法是利用旋转着籽晶从反方向旋转的坩埚中的硅熔体里持续提拉制备出单晶硅。
CZ法单晶硅生长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将高纯多晶硅原料以及掺杂物质放入石英坩埚内;完成装料后,将长晶炉关闭,抽真空,并打开石墨加热器,加热使硅原料熔化;当熔体温度稳定后,将籽晶浸入硅熔体中,开始进行引晶;种晶与硅熔体接触时的热应力将会使种晶产生位错,这些位错则通过晶颈的生长使之消失;生长完晶颈后,降低拉速和温度,使晶体的直径逐渐增大到目标直径,这个过程便称为放肩;达到目标直径后,不断调整提拉速度与温度,使晶棒直径与目标值的变差维持在±2mm间,等径生长的部分称之为晶身,也是制作硅片的部分;晶身生长完后,将晶棒直径逐渐缩小至一尖点与熔体分开,这个过程称为尾部生长。长完的晶棒在上炉室冷却至室温后取出,整个生长周期一般持续1~2天。
长晶过程主要希望能够达到目标直径下的晶体长度最大化和无位错,电阻率和氧杂质沿轴向和径向分布均匀,热应力水平合适。位错可能发生在长晶的任何阶段,由于硅晶体具有很高的弹性强度,一般当长晶过程中的机械应力或热应力低于其弹性强度时,应力可以在晶棒冷却过程中自然消失;如果应力高于其弹性强度,就会产生位错来减小应变。一旦在长晶界面出现位错,位错马上会开始多重延伸,整个晶棒可能由单晶变为多晶。位错的原因有多种,其中长晶界面形状对位错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位错更容易出现在长晶界面形状过凹或过凸情况下,在直拉法生长单晶硅过程中需要控制凝固界面的形状尽量平坦。因此,在直拉单晶硅生长过程中,凝固界面形状关系着生长出晶体的质量,凝固界面处的热场与流动形态决定了凝固界面形状。一般可以通过改变热屏、导流筒等部件结构来改变炉内热场进而改变凝固界面形状,或通过改变晶体转速和坩埚转速来影响凝固界面附近硅熔体流动进而改变凝固界面形状。但是,这些方法并不能十分有效的控制界面形状并使其相对平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熔体区域具有搅拌环的直拉法单晶硅生长装置,通过改变硅熔体表面及凝固界面附近硅熔体的流动,最终改变凝固界面的形状,克服在长晶过程中由于凝固界面形状过度凹状导致的位错增殖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在熔体区域具有搅拌环的直拉法单晶硅生长装置,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炉壁和隔热层,在隔热层中心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轴,支撑轴上依次设置有石墨坩埚和石英坩埚,支撑轴用于带动石墨坩埚和石英坩埚升降及旋转,在石英坩埚的外侧上设置有石墨加热器;在石墨坩埚内设置有搅拌环,且搅拌环的顶端与导流筒的底端相连,导流筒的顶端与设置在炉壁顶端且用于驱动导流筒和搅拌环旋转的驱动装置相连;使用时,搅拌环的底端浸渍在石墨坩埚内的硅熔体的上表面,生长的硅晶体通过提升装置牵引提升。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搅拌环的横截面形状为长方形,其外侧平行于石英坩埚侧壁,整体形状为环形,搅拌环与导流筒之间留有空隙以保证氩气通流,并通过其顶端设置的三个延伸结构与导流筒的底端相连。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搅拌环由二氧化硅制成。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搅拌环在径向的厚度小于石英坩埚的厚度,以减小其对硅熔体区域热场的影响,搅拌环延伸部分的厚度与环状部分的厚度一致,且厚度大于延伸部分高度的1/20。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导流筒最低点距离硅熔体上表面的距离大于10mm,最高点距离硅熔体上表面小于200mm。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搅拌环的环形结构的高度小于石英坩埚深度的1/2;搅拌环高度要大于石英坩埚深度1/20。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搅拌环的环状结构中露出硅熔体上表面的高度大于5mm。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搅拌环在硅熔体表面径向的位置为硅晶体外侧到石英坩埚内壁距离的1/3到2/3。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支撑轴的横截面呈T型状。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导流筒的内腔由上至下逐渐缩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1174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