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强吸泵及其引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05619.3 | 申请日: | 2015-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5347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7 |
发明(设计)人: | 刘先峰;李水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先峰;李水平 |
主分类号: | F04D9/04 | 分类号: | F04D9/04;F04D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 | 代理人: | 罗满 |
地址: | 1100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吸泵 及其 引流 装置 | ||
1.一种强吸泵的引流装置,包括扩容水箱(11)、抽真空泵(12)、排气管(13)和引水管(14),所述排气管(13)连通所述扩容水箱(11)的排气口(111)与所述抽真空泵(12)的泵口,所述引水管(14)连通所述扩容水箱(11)的引水口(112)与所述强吸泵的主泵(20)泵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容水箱(11)设有封堵所述排气口(111)的密封塞(113)和导向件;在介质浮力作用下,所述导向件导向所述密封塞(113)封堵所述排气口(1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吸泵的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为转动连接于所述扩容水箱(11)顶壁板的转动杆(114),所述密封塞(113)固定于所述转动杆(114);引流时,所述转动杆(114)在介质推动下带动所述密封塞(113)插入所述排气口(1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强吸泵的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塞(113)设为导体,所述排气口(111)设有电磁线圈(115),所述导体插入所述排气口(111)产生感应电流以制动所述抽真空泵(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强吸泵的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容水箱(11)的侧壁板设有液位线感应器(116),所述液位线感应器(116)安置于靠近所述侧壁板顶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强吸泵的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杆(114)的自由端设有浮子(114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强吸泵的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杆(114)的最大转动角度(α)在30°~60°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强吸泵的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容水箱(11)底壁板固定有气流引导板(117),所述气流引导板(117)分隔所述扩容水箱(11)的底部空间为排气腔、引水腔,所述浮子(1141)位于所述排气腔,且所述气流引导板(117)的顶端高于所述浮子(114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强吸泵的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引导板(117)分隔底壁板为平板和向上倾斜的斜板,所述平板靠近所述排气口(111)侧,且所述气流引导板(117)的底端开设供介质流通的过流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强吸泵的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板与所述气流引导板(117)的夹角设置在80°~90°范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强吸泵的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容水箱(11)的底壁板外侧设有检测所述介质重量的重量传感器(15);靠近所述排气口(111)侧的所述排气管(13)设有一段弹性连接管(131),所述弹性连接管(131)能够同所述扩容水箱(11)上下偏移。
11.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强吸泵的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装置(10)设有改变抽真空泵(12)泵吸所述扩容水箱(11)的气流流速的气流喷射模块(A),所述气流喷射模块(A)连通所述抽真空泵(12)泵口、排气管(13)及外界大气。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强吸泵的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喷射模块(A)包括依次密封连接的喷射器(16)、接收器(17);
所述接收器(17)设有第一气流通道(171)、第二气流通道(172),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71)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72)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71)的入口能够与所述喷射器(16)的喷出口(162)连通;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71)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72)的内径,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71)的侧壁开设连接所述排气管(13)的导流口(174);
所述喷射器(16)的喷入口(161)连通所述抽真空泵(12)的泵口,所述喷出口(162)的端部平齐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72)的入口,所述喷出口(162)端的外周壁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72)的内周壁具有一定间隙,且所述喷射器(16)的通道内径由所述喷入口(161)向喷出口(162)逐渐扩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强吸泵的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器(17)还设有第三气流通道(173),所述第三气流通道(173)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72)的出口,且所述第三气流通道(173)的内径沿气流流动方向逐渐扩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先峰;李水平,未经刘先峰;李水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05619.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离心式压缩机及离心式冷水机组
- 下一篇:压缩机热能回收预留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