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子传输层材料及钙钛矿太阳电池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100372.6 | 申请日: | 2015-03-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8864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1 |
| 发明(设计)人: | 黄飞;孙辰;吴志鸿;叶轩立;曹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8G61/12 | 分类号: | C08G61/12;H01L51/42;H01L51/46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245 | 代理人: | 宫爱鹏 |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子 传输 材料 钙钛矿 太阳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电器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子传输层材料及利用该材料制备的钙钛矿太阳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等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研发利用以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成为当务之急。发展趋于成熟的无机硅、砷化镓、碲化镉等基于无机材料的太阳电池已经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然而由于其加工过程中面临重金属污染和稀有元素等问题,且价格昂贵,不易大面积生产及制造柔性器件,在追求低成本和绿色环保的现代工业中,其大规模应用受到了限制。近年来,人们一直努力探索诸如染料敏化太阳电池、量子点太阳电池和有机太阳电池等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新型太阳电池技术,并在这几方面取得不错的进展,部分已进入产业化阶段。然而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制备过程中需要高温处理氧化钛,且有封装等问题,制备工艺较为复杂。有机太阳电池材料生产成本高,目前来说转换效率相对较低,难以工业化批量生产。
基于溶液加工的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类太阳电池最近在国际上倍受关注,该类钙钛矿材料具备吸收强,迁移率高,载流子寿命长,可调控带隙以及可采用多种方式加工等优点。2009年,Tsutomu Miyasaka研究组首次将钙钛矿结构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作为光活性层制备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其效率达到了3.81%(J.Am.Chem.Soc.2009,131,6050)。在短短几年内,实验室小面积器件的功率转换效率已经从3.81%提高到20%,成为最有潜力的太阳电池技术。
在之前报道的钙钛矿太阳电池的电子传输层材料中,主要采用的氧化钛及富勒烯衍生物PCBM等,但氧化钛材料多数需要高温加工,而富勒烯衍生物合成工艺复杂,提纯困难,均不适合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传输层材料,及利用该材料制备的钙钛矿太阳电池。通过新的电子传输层取代PCBM或者TiO2等,极大的提高了太阳电池的开路电压及器件性能。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方案实现:
一种钙钛矿太阳电池,包括阳极、空穴传输层、光活性层、电子传输层和阴极,如图8所示,所述的光活性层的材料为可溶液加工的具有钙钛矿结构的有机-无机杂化电池材料,所述电子传输层具有如下结构:
其中,n为1~10000的自然数,B为强极性基团,A1和A2为相同或者不同的芳环衍生物或者含有碳碳双键、碳氮键的共轭单元,M为A2与B之间的连接单元,M为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基,或烷基上一个或多个碳原子被氧原子、烯基、炔基、芳基或酯基中的一种以上官能团取代,氢原子被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或上述官能团取代。
所述电子传输层中的强极性基团为胺基、季铵盐基团、磷酸根、磷酸酯基、磺酸根、羧基和羟基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所述电子传输层中的单元A1及A2为如下所示结构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其中n为1~10000的自然数,R为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基,或烷基上一个或多个碳原子被氧原子、烯基、炔基、芳基或酯基中的一种以上官能团取代,氢原子被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或上述官能团取代。
所述的光活性层为化合物Ⅰ和化合物Ⅱ摩尔比为1:1~10:1的共混物,化合物Ⅰ为含卤素的有机盐或无机盐,化合物Ⅱ为含卤素的金属无机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003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