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层降维的移动应用可用性评估系统及评估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098108.3 | 申请日: | 2015-03-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3459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0 |
| 发明(设计)人: | 尹建伟;钟金文;李莹;吴健;邓水光;吴朝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F11/36 | 分类号: | G06F11/36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昊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33283 | 代理人: | 董世博 |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多层 移动 应用 可用性 评估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人机交互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户体验设计中移动应用可用性的评估系统和评估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多层降维的移动应用可用性评估系统及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和移动应用已经融合到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移动应用的用户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用性涉及到应用的使用效率、效益和满意度,是用户体验的核心,因此提高产品的可用性能极大地提高产品的用户体验。可用性测试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已经逐渐成为产品开发、发布和更新过程中的一个必要步骤。
手机等移动设备与PC等设备相比具有屏幕尺寸小、内存小、处理器能力弱、电池供电等限制,此外,移动应用还存在交互方式多样、使用场合不定等特点,这些对移动应用的可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人机交互领域,可用性的研究也延续了多年,但大多集中在传统PC或者Web网站等,而涉及移动应用的可用性研究,相比之下非常少。
现有的软件产品可用性评估系统是将以下两个流程进行标准化实现:1)设计一系列任务由用户完成,考察用户完成时间和任务完成率;2)采用标准的调查问卷考察产品满意度。这种评估方法一定程度上可以获得产品可用性的某些属性,但是存在以下缺陷:1)难以选择合适的任务来全面反映产品功能,因此较难实施;2)不能获得灵活性、一致性、可见性等产品可用性的内在特征;3)忽略了各项评估结果的相对重要性;4)没有考虑到移动应用产品本身所具有的不同于传统软件或者Web系统的特点。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多层降维的移动应用可用性评估系统及评估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多层降维的移动应用可用性评估系统,所述的评估系统包括计算模型,指标生成器,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存储模块,反馈系统模块和用户界面;所述计算模型包括指标层、维度层、属性层和目标层;
所述的指标生成器包括主观指标生成器、客观指标生成器,所述的客观指标生成器根据客观测量数据计算,所述的主观指标生成器根据主观测量数据计算;
所述的指标生成器包含一个指标计算规则子模块,指标计算规则子模块以文本文件形式存在,规则内容为计算公式、可扩展标记语言、自定义形式化语言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指标计算规则明确了指标的主客观分类属性;所述的指标生成器解析指标计算规则,分别得到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并下发到主观指标生成器和客观指标生成器处理,主观指标生成器和客观指标生成器输入为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主观测量数据和客观测量数据,输出为各测量指标值;
所述的数据采集模块采用插件式设计,每一个插件负责一项所述的测量指标所需的原始数据的采集,插件名称与数据变量同名,使指标生成器可以理解,所述的数据采集模块包含一个常用数据插件库和插件管理器,系统启动时插件管理器通过解析所述的指标计算规则子模块得到需要加载的插件库中的数据采集插件,同时运行过程中插件管理器对插件进行动态管理以合理分配资源;
所述的数据存储模块包括历史数据模块和计算数据模块,所述的计算数据模块存储指标生成模块输出指标值,计算数据根据用户选择存入历史数据模块;
所述的反馈系统模块作用在于调整计算模型和指标计算规则使得评估结果更准确,反馈系统根据应用分类、历史数据和用户参数综合判断来确定调整目标以及调整参数;
所述的用户界面包含分析对比子模块和编辑控制子模块,所述的分析对比子模块可以分析某一应用和其他一个或多个应用的各指标值并给出优劣判断,所述的各指标包括计算模型模块中各层元素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的编辑控制模块具有编辑和控制两个功能模块,编辑功能包括编辑数据采集模块元素数据、指标生成器输出数据、指标计算规则和反馈系统用户参数,所述的控制功能模块是控制系统数据采集、指标生成、反馈调整和降维计算中的一步或多步运行动作。
进一步的,所述的指标层包括25个元素,编号分别记为F1~F25,如表1所示:
表1指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981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