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突变体、生产方法及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95072.3 | 申请日: | 2015-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5021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发明(设计)人: | 胡海峰;黄芝英;刘英;秦李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C07K14/475 | 分类号: | C07K14/475;C12N15/12;C12N15/70;C12N1/21;A61K38/18;A61P3/04 |
代理公司: | 上海弼兴律师事务所31283 | 代理人: | 朱水平,沈利 |
地址: | 20004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睫状 神经 营养 因子 突变体 生产 方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突变体、生产方法及用途。
背景技术
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是一种多功能的神经营养因子。它在体内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对中枢和外周的多种神经元有广泛的促存活作用。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能够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抑制神经干细胞向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化。此外,它对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海马胆碱能神经元等具有促进存活的作用,并能够保护受损的神经元。
当前,肥胖症与肥胖相关糖尿病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市场上出现了多种减肥产品,但绝大多数产品的功效不尽如人意。近年来,在对CNTF动物模型及功能研究时发现其具有减轻体重的作用,在多种啮齿动物肥胖症或Ⅱ型糖尿病模型试验中表明CNTF可使体重减轻,如中国专利CN101144082B(授权公告日2012年9月5日)
公开了用CNTF突变体治疗肥胖症。CNTF给药可纠正或改善高胰岛素血症、食欲过盛以及高血脂等与肥胖有关的疾病或症状,但是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使体重减轻的生物学活性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使体重减轻的活性较低的缺陷,提供一种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突变体、生产方法及用途,所述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突变体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减重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一是:一种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突变体,其是如下(a)或(b)的蛋白质:
(a)将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氨基酸序列的第17位的半胱氨酸残基取代为丙氨酸残基、第63位的谷氨酸残基取代为精氨酸残基、第186位的异亮氨酸残基进行取代和截短C末端14个氨基酸残基而形成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
(b)如SEQ ID NO.4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如SEQ ID NO.5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或如SEQ ID NO.6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
其中,本发明所述蛋白质(2)中,所述的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来源于人的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其基因的Genebank登录号为NM_000614.3),所述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突变体获得的方法为本领域常规;较佳地,为分离获得、从重组表达所述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突变体的转化体中分离获得或者人工合成获得。
本发明所述蛋白质(b)中,如SEQ ID NO.4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为将(a)所述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的第186位的异亮氨酸残基取代为谷氨酰胺残基而形成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命名为CNTF-186Q,为本发明最优选的CNTF突变体。
本发明所述蛋白质(b)中,如SEQ ID NO.5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为将(a)所述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的第186位的异亮氨酸残基取代为精氨酸残基而形成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命名为CNTF-186R。
本发明所述蛋白质(b)中,如SEQ ID NO.6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为将(a)所述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的第186位的异亮氨酸残基取代为色氨酸残基而形成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命名为CNTF-186W。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二是:一种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突变体的基因,其
(1)编码将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氨基酸序列的第17位的半胱氨酸残基取代为丙氨酸残基、第63位的谷氨酸残基取代为精氨酸残基、第186位的异亮氨酸残基进行取代和截短C末端14个氨基酸残基而形成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或,
(2)编码如SEQ ID NO.4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如SEQ ID NO.5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或如SEQ ID NO.6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未经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950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蛔虫粪抗原检测
- 下一篇:一种鸡源抗菌肽的衍生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