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钢棍抗拉防结构连续倒塌的体外钢绞线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91836.1 | 申请日: | 2015-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2756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01 |
发明(设计)人: | 林峰;张逢伯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E04C5/16;E04C5/18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1002 | 代理人: | 吴林松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钢棍抗拉防 结构 连续 倒塌 体外 钢绞线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木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位于结构体外、抗力可调、防结构连续倒塌的装置。
背景技术
一些房屋建筑因其功能特点、地理位置等原因,在其服役期内可能遭受偶然荷载的作用,如遭遇远超设计水平的强烈地震、煤气爆炸、恐怖爆炸、车辆撞击等。偶然荷载可造成建筑结构局部破坏,如果破坏进一步蔓延并引发结构大面积坍塌,工程上称之为连续性倒塌。结构连续性倒塌极大地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并可产生严重社会影响。历史上著名的例子是2001年美国911事件中世贸中心大厦倒塌。因此,提高重要结构的防连续倒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对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进行了规定。
结构的某竖向构件遭受偶然荷载破坏后,上部水平构件(梁和楼板)在该竖向构件处产生向下的竖向位移。防倒塌抗力的提高,在前期主要依靠水平构件的抗弯性能,在后期主要依靠梁和楼板内的纵向钢筋形成的悬索效应,如图1所示。如果该竖向构件上部楼层的竖向荷载较大,则水平构件内的纵向钢筋最终被拉断,防连续倒塌抗力耗尽,结构发生连续倒塌。
目前,结构防连续倒塌设计方法是基于传统设计方法的验算方法,首先对结构进行传统设计,然后考虑结构对应的防连续倒塌要求等级,分别进行防连续倒塌设计。对于重要建筑,常常采用移柱法(或移除其他竖向承重构件如剪力墙)检验结构防连续倒塌能力。如果移除某根柱后,结构不发生连续倒塌,则计算通过,维持原设计。否则,加大梁或柱的配筋或截面,提高结构极限承载能力,直至计算通过。
采用增大相关构件配筋或截面以提高防连续倒塌性能的方法存在以下不足:(1)效率不高。因建筑钢筋的极限强度不高,因而增多钢筋来提高悬索效应的作用有限。(2)不经济。钢筋增多后可能引起构件超筋,从而不得不扩大构件截面,增加造价。(3)不美观。增大截面后易形成“宽梁肥柱”,影响建筑美观。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方法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钢棍(或较短的钢筋段)抗拉防结构连续倒塌的体外钢绞线网装置,可高效经济地提高结构防连续倒塌性能,适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钢棍抗拉防结构连续倒塌的体外钢绞线网装置,是由若干个连接单元纵横交错连接组成,所述连接单元包括两段连接线和连接装置,所述两段连接线通过所述连接装置连接形成连接单元。
所述连接线为钢绞线。
所述连接装置为连接盒,所述连接盒内部设置有多个锚具、高强度钢块、两个一级钢棍、两个二级钢棍、两个三级钢棍。
所述两段连接线中的一段连接线,通过连接盒一侧设置的第九个圆孔伸入连接盒的内部,与紧邻连接盒内侧壁设置的第一块锚具连接,另一段连接线通过连接盒另一侧设置的第一个圆孔伸入连接盒的内部,并穿过高强度钢块上设有的第二个圆孔,与紧邻高强度钢块设置的第二块锚具连接。
所述两个一级钢棍为第一个一级钢棍和第二个一级钢棍,分别位于连接线的两侧;所述第一个一级钢棍的一端通过连接盒一侧设置的第十个圆孔伸出连接盒,并与紧邻连接盒外侧壁设置的第三块锚具连接,所述第一个一级钢棍的另一端通过高强度钢块上设置的第三个圆孔,并延伸一段距离,其端部与第四块锚具连接;所述第二个一级钢棍的一端通过连接盒一侧设置的第十三个圆孔伸出连接盒,并与紧邻连接盒外侧壁设置的第五块锚具连接,所述第二个一级钢棍的另一端通过高强度钢块上设置的第六个圆孔,并延伸一段距离,其端部与第六块锚具连接。
所述两个二级钢棍为第一个二级钢棍和第二个二级钢棍,所述第一个二级钢棍位于第一个一级钢棍的外侧,所述第二个二级钢棍位于第二个一级钢棍的外侧;所述第一个二级钢棍的一端通过连接盒一侧设置的第十一个圆孔伸出连接盒,并与紧邻连接盒外侧壁设置的第七块锚具连接,所述第一个二级钢棍的另一端通过高强度钢块上设置的第四个圆孔,并延伸一段距离,其端部与第八块锚具连接;所述第二个二级钢棍的一端通过连接盒一侧设置的第十四个圆孔伸出连接盒,并与紧邻连接盒外侧壁设置的第九块锚具连接,所述第二个二级钢棍的另一端通过高强度钢块上设置的第七个圆孔,并延伸一段距离,其端部与第十块锚具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9183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箱体式变电站
- 下一篇:一种混凝土布料机料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