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的内饰总成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91444.5 | 申请日: | 2015-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087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13 |
发明(设计)人: | 王立鑫;李永;丁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3/00 | 分类号: | B60R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姜溯洲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的内饰总成。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的内饰总成对于整车舒适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获得更好的舒适性,越来越多的内饰总成中采用表面带包覆层的零部件。
如图1和图2所示,汽车的门护板处的内饰零部件包括玻璃升降开关面板11、拉手盒12和扶手面板,扶手面板包括面板骨架13和包覆层14,玻璃升降开关面板11安装于扶手面板上,因此当整个内饰总成安装完毕后,包覆层14将与玻璃升降开关面板11相邻。如图3所示,由于安装误差因素,包覆层14与玻璃升降开关面板11之间存在间隙。如图4所示,由于包覆层14本身的材料具有流动形,致使包覆层14出现变形,继而在包覆层14与玻璃升降开关面板11之间形成更大的间隙,此时整车的舒适性将大大降低。
传统技术中,为了缓解上述情况,可采用以下手段:
第一种方案将包覆层14加厚,即使包覆层14发生变形,包覆层14与玻璃升降开关面板11之间的间隙也会相对变小;然而,此种方式将增加内饰总成的生产成本。
第二种方案如图5所示,基于玻璃升降开关面板11卡接于面板骨架13上,因此可增大两者之间的卡接量,使得面板骨架13陷入玻璃升降开关面板11的深度增大,进而减小包覆层14与玻璃升降开关面板11之间的间隙;但此种方式使得玻璃升降开关面板11与面板骨架13之间的卡接力偏大,两者之间的连接容易失效,造成内饰总成的结构强度较差。
第三种方案如图6所示,通过增加玻璃升降开关面板11与包覆层14之间的面差,使得面板骨架13位于两者缝隙较小的位置,继而达到减小包覆层14与玻璃升降开关面板11之间的间隙的目的;此手段将导致包覆层14相对于玻璃升降开关面板11过于突出,不利于乘员进行玻璃升降的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的内饰总成,该内饰总成具有较低的成本、较高的结构强度,以及利于乘员进行剥离升降操作。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的内饰总成,包括玻璃升降开关面板、拉手盒和扶手面板,所述扶手面板包括面板骨架和包覆层,所述包覆层包裹于所述面板骨架的外部,所述面板骨架包括与所述玻璃升降开关面板的内表面相对的第一板以及与所述玻璃升降开关面板的侧壁相对的第二板,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板包括本体以及固定于所述本体上的凸部,所述凸部向所述面板骨架的外侧延伸,所述包覆层的内表面与所述凸部的外表面相贴合。
优选地,上述内饰总成中,所述凸部上远离所述玻璃升降开关面板的一侧与所述本体通过弧面连接。
优选地,上述内饰总成中,所述凸部位于所述本体的一侧边缘处,所述凸部的外表面包括与所述玻璃升降开关面板的侧壁相对的第一平面,以及与所述第一平面垂直连接的第二平面,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弧面连接。
优选地,上述内饰总成中,沿所述玻璃升降开关面板的卡接方向,所述第二平面位于所述玻璃升降开关面板的外表面的内侧。
优选地,上述内饰总成中,沿所述玻璃升降开关面板的卡接方向得到的截面内,所述第一平面的截面长度为所述第二平面的截面长度的3~4倍。
一种汽车,包含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内饰总成。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的内饰总成,其包括玻璃升降开关面板、拉手盒和扶手面板,扶手面板包括面板骨架和包覆层,包覆层包裹于面板骨架的外部,面板骨架包括与玻璃升降开关面板的内表面相对的第一板以及与玻璃升降开关面板的侧壁相对的第二板,第一板和第二板固定连接,第二板包括本体以及固定于本体上的凸部,该凸部向面板骨架的外侧延伸,包覆层的内表面与凸部的外表面相贴合。采用此种结构后,增加的凸部能够向包覆层提供支撑,进而阻挡包覆层的变形趋势,使得包覆层的变形量减小。
显然,相比于背景技术中所介绍的内容,本发明提供的内饰总成能够减小玻璃升降开关面板与包覆层之间的间隙,而本发明采取的手段既不需要增加包覆层的材料,也不需要增大玻璃升降开关面板与面板骨架之间的卡接力,同时无须扩大玻璃升降开关面板与包覆层之间的面差,使得内饰总成的生产成本较低,结构强度更高,同时保证玻璃升降操作能够方便地进行。
由于上述内饰总成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包含该内饰总成的汽车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9144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电动车智能车身和智能底盘设计方法
- 下一篇:倒车全向影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