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球形稀有金属粉末制备装置及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084365.1 | 申请日: | 2015-02-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886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06 |
| 发明(设计)人: | 贺卫卫;贾文鹏;陈斌科;赵培;汤慧萍;向长淑;朱纪磊;周勃延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赛隆金属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2F9/10 | 分类号: | B22F9/10 |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谭文琰 |
| 地址: | 710200 陕西省西安市经济***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球形 稀有 金属粉末 制备 装置 方法 | ||
1.一种球形稀有金属粉末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制粉炉体(1)和带有电子束控制装置(4)的电子枪(3),以及用于对制粉炉体(1)内部进行抽真空的真空机组(2)和用于给制粉炉体(1)内部充入高纯惰性气体的惰性气瓶组(8);所述电子枪(3)设置在制粉炉体(1)顶部中心位置处且伸入制粉炉体(1)内部,所述制粉炉体(1)的底部中心位置处设置有旋转动密封(7),所述旋转动密封(7)的下方设置有用于带动穿过旋转动密封(7)的稀有金属棒料(6)旋转的高速旋转机构(5),所述稀有金属棒料(6)与高速旋转机构(5)的转动部位固定连接;所述制粉炉体(1)的底部两端设置有向下凸出的出粉口,所述出粉口上连接有出粉阀(11),所述出粉口的底部设置有收粉容器(9),位于旋转动密封(7)的两侧到所述出粉口之间的制粉炉体(1)底壁形成了向下倾斜的出粉板(12);所述惰性气瓶组(8)通过惰性气体传输管(13)与制粉炉体(1)连接,所述真空机组(2)通过抽真空管(14)和设置在抽真空管(14)上的缓冲罐(10)与制粉炉体(1)连接。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球形稀有金属粉末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粉炉体(1)外轮廓的形状为直径为2m~3m的圆柱形。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球形稀有金属粉末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速旋转机构(5)为电主轴或高速电机,所述高速旋转机构(5)的转速为20000r/min~30000r/min。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球形稀有金属粉末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惰性气瓶组(8)内部充入的高纯惰性气体为Ar气或He气,所述高纯惰性气体的质量纯度不小于99.999%。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球形稀有金属粉末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稀有金属棒料(6)的直径为50mm~80mm,所述稀有金属棒料(6)的长度为300mm~700mm。
6.一种利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装置制备球形稀有金属粉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用于制备球形稀有金属粉末的稀有金属棒料(6)穿过制粉炉体(1)底部中心位置处的旋转动密封(7),送入制粉炉体(1)中,并将稀有金属棒料(6)的下端与高速旋转机构(5)的转动部位固定连接,使稀有金属棒料(6)竖直立于制粉炉体(1)内;
步骤二、首先启动真空机组(2),对制粉炉体(1)内部抽高真空至预设真空度;然后通过惰性气瓶组(8)往制粉炉体(1)内部充入高纯惰性气体,并再次启动真空机组(2),对制粉炉体(1)内部抽高真空至预设真空度;
步骤三、首先启动高速旋转机构(5),高速旋转机构(5)带动稀有金属棒料(6)高速旋转;然后启动电子枪(3),并通过电子束控制装置(4)设置电子束流大小,电子束控制装置(4)控制电子枪(3)发射的电子束斑始终集中于逐渐变短的稀有金属棒料(6)顶端中心,从而使稀有金属棒料(6)顶端迅速熔融形成金属熔体,并被稀有金属棒料(6)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甩出,雾化成细小雾滴,再冷凝为球形稀有金属粉末;
步骤四、打开出粉阀(11),冷凝后的球形稀有金属粉末经过出粉板(12)和所述出粉口流入收粉容器(9)中,对制备出的球形稀有金属粉末进行收集。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稀有金属棒料(6)为采用数控车床精加工的直径为50mm~80mm、长度300mm~700mm的光棒,且所述稀有金属棒料(6)经过了采用去污剂和无水酒精进行的去油污和去杂质的表面处理。
8.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速旋转机构(5)为电主轴或高速电机,所述高速旋转机构(5)的转速为20000r/min~30000r/min。
9.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预设真空度为1×10-3Pa~5×10-1Pa,步骤二中所述高纯惰性气体为Ar气或He气,所述高纯惰性气体的质量纯度不小于99.999%。
10.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所述电子束流大小为0.1A~5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赛隆金属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西安赛隆金属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8436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