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质锅炉连续水力出渣出灰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82538.6 | 申请日: | 2015-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7661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29 |
发明(设计)人: | 李璐;王大鹏;周军宏;王迎丰;于伟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J1/00 | 分类号: | F23J1/00;F23J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泽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19 | 代理人: | 兰淑铎 |
地址: | 10008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锅炉 连续 水力 出渣出灰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生物质锅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质锅炉连续水力出渣出灰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最常见的生物质蔗渣燃料锅炉是炉排式锅炉,其出渣/出灰口主要分布在:炉前,炉排底部,对流管束下灰斗处以及末级空预器后尾部烟道转角处。蔗渣灰的特点是轻质,易漂浮在水面上。当蔗渣含水率较高时(正常情况燃烧时应该低于50%,当前段工序出现问题或者蔗渣受潮时可能会大于此值),燃烧将变得不充分,烟气中夹带的未燃尽蔗渣纤维将积聚在对流管束下灰斗处,若长时间不能顺利排出,此部分蔗渣纤维将会热分解为甲烷、氢气等可燃性气体,浓度达到一定程度便存在爆炸的危险。
在现有的设计中,通常是在各出渣/出灰口处将落灰管插入到始终满水流动的地沟内。其缺点在于:为保证水封和出渣效果,地沟内必须始终保持一定的水位,且需要保证水流高速流动,使得水量消耗较大。
进一步地,由于一些出渣/出灰口的位置较高(通常约大于20米),则需要配置较长长度的落灰管(如25米),才能将出渣/出灰口的灰渣排出的地沟内,然而,落灰管过长会容易造成:落灰会由于受热蒸发的灰水蒸汽向上流动而无法正常下落造成管路堵管。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生物质锅炉连续水力出渣出灰装置,以解决目前出灰出渣过程中耗水量大,及管路易堵塞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生物质锅炉连续水力出渣出灰装置,包括:进水装置、出灰槽、摆动式密封篮、和一个或多个落灰管;
其中,所述出灰槽包括底部倾斜的封闭壳体;其中,所述封闭壳体左端的底部水平高度大于所述封闭壳体右端的底部水平高度;
所述一个或多个落灰管分别与所述封闭壳体的顶部连通;
所述进水装置与所述封闭壳体左端连通;
所述摆动式密封篮通过竖直的直管与所述封闭壳体右端的底部连接;其中,所述摆动式密封篮的内壁为敞开式的渐开型圆弧;所述直管的底部位于所述摆动式密封篮的水封平面之下。
可选地,所述摆动式密封篮包括:第一支臂、第二支臂、和顶部敞开、底部呈渐开型圆弧的半封闭式密封篮;其中,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呈∧型;
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对称设置在所述半封闭式密封篮两侧。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短轴和第二短轴;
所述第一短轴和所述第二短轴对称设置在所述直管的两侧;
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分别与所述第一短轴和所述第二短轴连接,以固定所述半封闭式密封篮,使所述半封闭式密封篮绕所述第一短轴和所述第二短轴摆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短轴和所述第二短轴均为阶梯轴;
所述第一支臂与所述第一短轴的第一级轴连接,并通过第一插销固定;其中,在所述第一短轴的第二级轴的端面与所述第一支臂的第一端面之间、以及所述第一支臂的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一插销之间分别设置有加强板;所述第一短轴的第一级轴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短轴的第二级轴的直径;
所述第二支臂与所述第二短轴的第一级轴连接,并通过第二插销固定;其中,在所述第二短轴的第二级轴的端面与所述第二支臂的第一端面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支臂的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二插销之间分别设置有加强板;所述第二短轴的第一级轴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短轴的第二级轴的直径。
可选地,所述渐开型圆弧包括:
第一圆弧和第二圆弧,所述第一圆弧和所述第二圆弧光滑过渡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圆弧为30°圆弧,所述第二圆弧为50°圆弧,所述第一圆弧和所述第二圆弧半径相同。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把手;
所述把手设置在所述摆动式密封篮的底部。
可选地,所述进水装置包括:进水口、排污口和齿形挡板;
所述进水口设置在所述进水装置的侧面;
所述排污口设置在所述进水装置的底部;
所述齿形挡板竖直设置在所述进水装置内部的设定高度位置处。
可选地,所述出灰槽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封闭壳体上的一个或多个人孔、以及铰链式清灰门;
其中,所述铰链式清灰门设置在所述封闭壳体右端的侧面上。
可选地,所述封闭壳体的底部倾斜角度为5°~10°。
可选地,所述出灰槽还包括多个肋板;
所述多个肋板呈横向和/或纵向设置在所述封闭壳体的外壁上,以支撑所述封闭壳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8253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