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井约束二维地震变速度场非线性误差校正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080055.2 | 申请日: | 2015-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784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03 |
发明(设计)人: | 林年添;贾凌云;王焕军;杨修超;张建彬;张栋;李桂花;丁仁伟;赵俐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V1/36 | 分类号: | G01V1/36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陈海滨 |
地址: | 26659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约束 二维地震 速度 非线性 误差 校正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气勘探领域,涉及一种井约束二维地震变速度场非线性误差校正方法。
背景技术
地震速度是地震勘探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建立变速度场,实现时深转换中的变速成图,是地震勘探获得最终成果之一的重要方法,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给构造成图带来的重要变化之一。传统的构造成图,为了减少工作量,一个地区往往只用一个速度尺(即所有点都采用一个时深转换尺子)进行时深转换。显然,所得到的结果(地层埋深等)与实际情况存在误差,对于地下深部构造复杂地区,这种误差更大。
建立变速度场,实现变速度成图能使上述问题得到很好克服。然而,由于地震勘探目标区的勘探程度往往是不一样的,有的勘探程度高些(如好的地震资料和较丰富的钻井资料),有的则低些(地震资料品质差和钻井资料少)。对于后者,往往只能利用叠加速度制作速度场,即利用叠加速度换算得到平均速度,然后用于时深转换。而叠加速度换算得到的平均速度比实际声波测井获得的平均速度要高,即存在较大误差,如图1和图2所示;即使对于勘探程度高的地区,也不可能所有网格点都有井,因此,在无井的区往往通过井间插值换算得到时深转换所需要的速度,形成变速度场。既然是插值,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比,也不可避免存在误差,特别是对于构造复杂地区,如图2所示,由于这些误差的存在,所建立起来的变速度场与实际将会存在不相符情况,制作的构造图精度将受到影响,不利于进一步勘探。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井约束二维地震变速度场非线性误差校正方法,用于提高速度精度,以建立与实际情况更相符的变速度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井约束二维地震变速度场非线性误差校正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建立地震道速度场
通过插值法推演换算,改善地震资料品质差区段、以及补正和完善无地震数据区域或网格点的地震叠加速度;
对网格点内所有的叠加速度进行多项式拟合,建立全区网格点均匀分布的叠加速度场;
将得到的叠加速度场换算成层速度场,再由层速度场换算成平均速度场;
s2、生成井口平均速度
利用声波测井数据、或者钻井分层数据结合解释层位值推算得到井口平均速度;
s3、构造误差函数
误差函数的构造,即计算误差制作速度误差曲线,需要计算两种误差:一种是井旁叠加速度与井口平均速度的差值,另一种是井旁叠加速度与非井旁叠加速度的差值;
这两种误差均随深度变化,即所得校正量是以时间深度为变量的非线性变化函数值;
s4、建立校正变速度场
将步骤s3得到的两种非线性变化函数值作为校正量,对网格点内的叠加速度进行误差校正,变速度场校正完成,建立新变速度场;
s5、变速度构造成图
利用步骤s4校正后的变速度场模型,对解释的时间层位进行时深转换获得深度构造图,该深度构造图即为变速度成图。
本发明方法有助于降低变速度场误差,从而提高变速度构造成图精度。
进一步,在步骤s1中,改善地震资料品质差区段的地震叠加速度的过程为:
对于地震剖面质量不好的地区,利用地震波反射较好地震剖面的叠加速度插值递推出相邻网格点反射较差处的叠加速度。
进一步,在步骤s1中,补正和完善无地震数据区域或网格点的地震叠加速度的过程为:
对于无测线或无地震数据区域或网格点,利用地震资料品质较好地震测线上的叠加速度插值推演出无测线处或相应网格点的叠加速度。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中的井约束二维地震变速度场非线性误差校正方法,用于提高速度精度,以建立与实际情况更相符的变速度场,从而提高时深转换的可靠性,为进一步地质评价提供更科学依据。本发明方法不仅适用于勘探程度低区(少井区),也适用于勘探程度较高区(井孔资料较丰富地区),能够解决研究区地下结构复杂、地层速度横向变化剧烈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不考虑地层速度横向变化时的速度校正示意图;
图2为考虑地层速度横向变化时的速度校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井约束二维地震变速度场非线性误差校正方法的流程框图;
图4为本发明具体实例中cdp5360及cdp5600地震道及井位在地震剖面中的位置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具体实例中井口平均速度与井旁地震道叠加速度及离井远处地震道叠加速度比较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技大学;,未经山东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8005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