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剩余电流保护器的IT系统单相故障定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78187.1 | 申请日: | 2015-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4948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5 |
发明(设计)人: | 王金全;李乾;徐晔;侯朋飞;叶小松;邢鸣;胡亚超;李建科;韩航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金全;江苏镇安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8 | 分类号: | G01R31/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49 | 代理人: | 陈建和 |
地址: | 21000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剩余 电流 保护 it 系统 单相 故障 定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单相故障定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剩余电流保护器的IT系统单相故障定位方法。
背景技术
按不同的接地形式,可将低压配电系统分为TT、TN和IT系统,在我国,设计人员在规划低压配电系统时偏向于采用TN系统,但TN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各种缺陷,例如供电连续性不高,杂散电流腐蚀严重,特别是当设备绝缘老化,发生电击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易致人死亡。IT系统属于中性点不接地或经高阻抗接地的配电制式,当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或人体触碰带电导体时,故障点或人体仅有微弱的电容电流流过,在保证可靠绝缘监测的情况下,系统可继续运行,所以IT系统在供电连续性上远胜于TN系统。随着低压配电技术的发展,传统三线制IT系统能够配出中性导体,形成配出中性导体的IT系统,这种系统在保留传统IT系统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高的优点的同时,能够在不装设降压变压器的情况下引出单相220V电源供照明、控制等回路用电,使系统的运行更加经济。虽然绝缘监测装置(Insulation Monitoring Device,IMD)能够在IT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发出声、光报警,但仍需要对故障进行排查,目前的做法是人工排查,即维护人员对可能发生故障的设备或线路进行逐个排查。该做法存在以下缺陷:一是故障排查速度较慢;二是容易造成电击事故,因为故障未排除时,维护人员可能因为操作不当而触碰到带电导体进而形成相间短路回路,导致流过人体的电流超过安全阈值,轻则保护开关迅速跳闸,人体遭受一次点击痛苦,重则保护开关灵敏度不够而拒动,人体触电死亡。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剩余电流保护器的IT系统单相故障定位方法,能够快速定位故障,提高了系统的自动化维护、管理水平与运行安全性,同时充分利用了现有系统中装设的剩余电流保护器(Residual Current protectiveDevice,RCD),节约了建设成本。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剩余电流保护器的IT系统单相故障定位方法,包括步骤:
步骤S1,在IT系统的电源各相导体与大地之间分别搭接一个与投切开关串联的高功率电阻,并在IT系统与大地之间装设一个用于监测IT系统绝缘状况的绝缘监测装置。
步骤S2,当所述绝缘监测装置检测到IT系统的绝缘电阻下降时,IT系统进入故障定位状态,依次闭合然后断开电源各相导体与所述高功率电阻之间的投切开关,使装设在故障回路上的剩余电流保护器能够检测到剩余电流信号,并记录各用电回路上装设的剩余电流保护器检测到的剩余电流信号。
步骤S3,对各用电回路的剩余电流信号进行分析,当第n用电回路测量得到的剩余电流信号明显增大,则第n用电回路为故障回路,若故障回路的剩余电流信号在投切开关Ki闭合时消失,则第i相为故障相。
其中,所述电源各相导体包括:L1、L2、L3相和N线导体。与L1、L2、L3相和N线导体对应的投切开关分别为K1、K2、K3和K4,分别与所述投切开关K1、K2、K3和K4串联的所述高功率电阻为R1、R2、R3和R4。
进一步地,步骤S2中,所述依次闭合然后断开电源各相导体与所述高功率电阻之间的投切开关,使装设在故障回路上的剩余电流保护器能够检测到剩余电流信号,并记录各用电回路上装设的剩余电流保护器检测到的剩余电流信号包括:
闭合K1,保持K2、K3、K4断开,记录剩余电流保护器检测到的剩余电流信号;
断开K1,闭合K2,保持K3、K4断开,记录剩余电流保护器检测到的剩余电流信号;
断开K2,闭合K3,保持K1、K4断开,记录剩余电流保护器检测到的剩余电流信号;
断开K3,闭合K4,保持K1、K2断开,记录剩余电流保护器检测到的剩余电流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金全;江苏镇安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未经王金全;江苏镇安电力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7818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频脉冲耐电晕测试仪
- 下一篇:正余弦编码器断线检测方法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