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维激光扫描仪数据等距采集方法及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074843.0 | 申请日: | 2015-02-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7727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6 |
| 发明(设计)人: | 王李管;陈鑫;刘晓明;张建国;彭平安;刘亚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B11/00 | 分类号: | G01B1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002 | 代理人: | 李相雨 |
| 地址: | 410083 湖南省长***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三维 激光 扫描仪 数据 等距 采集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激光扫描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维激光扫描仪数据等距采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三维激光扫描仪是一种集成了多种高新技术的新型三维坐标测量仪器,采用非接触式高速激光测量方式,以点云形式获取被测对象表面的阵列式几何图形的三维数据,其激光测距的基本原理已发展成熟,数据获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得以保障,然而其数据采集的方法仍值得探讨,传统的数据采集方法—等角采集法,如图1所示,分别通过两个步进电机控制扫描头的径向摆动和轴向旋转,扫描头先在预设的径向摆动角度下均匀轴向旋转,每旋转一次(通常为0.5°~3°之间的一个固定值)采集一个点数据,完成一周扫描后扫描头自动摆动(通常指抬高)一个预设的角度(通常为1°~5°之间的一个固定值),继续下一周的扫描,直至扫描过程全部结束。这种径向每次摆动的角度和轴向每次旋转的角度均为固定值的数据采集方法导致的结果是:近处数据采集过于密集,远处数据采集过于稀疏。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在传统数据采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自适应数据采集方法,在扫描过程中,对下一个扫描点进行预扫描,根据扫描结果对径向摆动的角度θ和轴向旋转的角度α进行调整,并根据调整后的结果θ’和α’扫描下一个点,其原理如图2所示,该方法在数据采集的精细化和均匀性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该方法要求控制径向摆动的步进电机和控制轴向旋转的步进电机都需要不断来回的运作,同时图中所示的轮廓实际中不存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该方法不但大大降低了数据采集的效率,而且对仪器的损伤较为严重,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
国外尚无人研究三维激光扫描仪的数据采集方法,故迫切需求一种高效实用的三维激光扫描仪数据等距采集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三维激光扫描仪数据等距采集方法和系统,可以得到尽量满足预期扫描间距的均匀精细数据采集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三维激光扫描仪数据等距采集方法,包括:
对待测区域进行Np次轮廓预扫描;
根据预扫描结果得到2*Np条待测区域的轮廓线,并从2*Np条轮廓线中选取出最长的轮廓线作为基准轮廓线;
将基准轮廓线按预设的扫描间距Tol均匀等分,从而计算出扫描头径向每次摆动的角度θi;
在径向摆动角度θi下,各轮廓线与下一条轮廓线之间通过迭代过渡插值得到扫描头轴向每次旋转的角度αi,j;
依次按照各径向摆动角度θi及该径向摆动角度下轴向旋转角度αi,j进行激光扫描,得到待测区域的三维空间数据点。
其中,所述通过Np次预扫描结果得到2*Np条待测区域的轮廓线,并从2*Np条轮廓线中选取出最长的轮廓线作为基准轮廓线包括:Np次预扫描的结果与初始方位线相交于同一点,通过交点将各扫描结果划分为两部分,从而得到2*Np条待测区域的轮廓线;计算2*Np条轮廓线的长度,并从中选取出最长的轮廓线作为基准轮廓线;将基准轮廓线编号为1,按逆时针方向给其余轮廓线编号为2,3,…,2*Np,规定第2*Np条轮廓线的下一条轮廓线为基准轮廓线。
其中,所述将基准轮廓线按预设的扫描间距Tol均匀等分,从而计算出扫描头径向每次摆动的角度θi包括:
所述扫描头径向每次摆动的角度θi按以下方式计算:
θi=Θi-Θi-1=arcsin(Rn,i/Sn,i)-arcsin(Rn,i-1/Sn,i-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南大学;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748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确认基板外形尺寸之方法
- 下一篇:压缩机皮带轮检测机的工作方法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