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偶合反应生成阿斯巴甜的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70243.7 | 申请日: | 2015-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2881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发明(设计)人: | 潘春;万屹东;芮新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茂生物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K5/075 | 分类号: | C07K5/075;C07K1/10 |
代理公司: | 江苏致邦律师事务所 32230 | 代理人: | 徐蓓 |
地址: | 213034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偶合 反应 生成 阿巴斯甜 工艺 | ||
本发明提供了采用偶合反应合成阿斯巴甜的工艺,步骤:将N‑甲酰‑α‑L‑天冬氨酸酐与L‑苯丙氨酸或其甲酯和催化剂投入到碳酸低级烷基酯中,在‑5℃~40℃下,搅拌反应1~240小时,进行固液分离,得到固体为N‑甲酰‑L‑天冬氨酰‑L‑苯丙氨酸或其甲酯的α‑异构体和β‑异构体,以及回收母液。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提高了偶合反应中α‑异构体与β‑异构体的比例,提高了偶合反应的α‑异构体收率,α‑异构体/β‑异构体可以增至约90/10,提高了阿斯巴甜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母液能重复使用,解决了偶合反应的环保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化学合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偶合反应生成阿斯巴甜的工艺。
背景技术
阿斯巴甜(Aspartame),化学名称为N-α-L-天冬氨酰-L-苯丙氨酸甲酯,是一种新型的合成肽类甜味剂,甜度约为蔗糖到200倍,目前该甜味剂已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准使用,应用于6000多种饮料,食品及医药等产品。阿斯巴甜由于其公认的安全性,低热高甜,口味纯净等特点,目前已成为全球高强度甜味剂的主导产品,消费量高速增长,目前全球需求超过30000吨/年。
阿斯巴甜的主要生产方法之一是采用化学合成法,化学法合成阿斯巴甜主要有酸酐化、偶合、脱甲酰、酯化、中和五步主要反应构成。其中偶合反应生成N-甲酰-L-天冬氨酰-L-苯丙氨酸的α-异构体与β-异构体,其中α-异构体通过后续的脱甲酰、酯化、中和反应生成阿斯巴甜,而β-异构体则要从体系中除去。因此,偶合反应就成为阿斯巴甜生产中的最重要步骤,其中提高α-异构体的收率就变得至关重要。
现有的偶合反应方法主要有两种,水相法和溶剂法。美国专利4745210号在偶合反应中以水为溶剂,碱性条件下反应,反应结束后,α-异构体/β-异构体约为75/25。中国专利(申请号:90106906.X)在偶合反应中以乙酸为溶剂,通过加入烷基酯或位阻醇,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α-异构体/β-异构体可以增至约80/20。但不管是水相法和溶剂法,在反应完成后α-异构体/β-异构体的比例都不是太高,严重影响了阿斯巴甜的生产成本与生产效率。同时采用水相法进行偶合反应,在反应完成后,进行固液分离时产生了大量的高盐高COD的有机废水,环保处理的成本很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偶合反应生成阿斯巴甜的工艺。
在一个优选的合成工艺中,其步骤如下:将N-甲酰-α-L-天冬氨酸酐、L-苯丙氨酸和/或其甲酯、催化剂投入碳酸低级烷基酯中,在-5℃~40℃下,搅拌反应1~240小时,进行固液分离,得到固体为N-甲酰-L-天冬氨酰-L-苯丙氨酸或其甲酯的α-异构体和β-异构体;进一步的,将固体过滤后,回收母液,所述的母液为碳酸低级烷基酯、微量溶解的α、β-N-甲酰-L-天冬氨酰-L-苯丙氨酸或其甲酯,未反应完全的N-甲酰-α-L-天冬氨酸酐与L-苯丙氨酸或其甲酯,和催化剂的混合物,直接用于下一批次反应。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偶合反应生成阿斯巴甜的工艺,包括,将N-甲酰-α-L-天冬氨酸酐、L-苯丙氨酸和/或L-苯丙氨酸甲酯、催化剂接触反应生成N-甲酰-L-天冬氨酰-L-苯丙氨酸或其甲酯的α-异构体和β-异构体的步骤,其中,所述接触步骤在碳酸低级烷基酯中进行。
对于所述工艺中,N-甲酰-α-L-天冬氨酸酐、L-苯丙氨酸和/或L-苯丙氨酸甲酯、催化剂等化学品应理解为,其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能够满足合成要求的化学原料,即在纯度、形态、物理状态等方面满足现有技术中对该原料进行化学合成的要求。
在本发明中,合成阿斯巴甜的原料,即N-甲酰-α-L-天冬氨酸酐、L-苯丙氨酸和/或L-苯丙氨酸甲酯,在溶剂体系中即可完成阿斯巴甜的合成。而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可以增加反应速度,节约成本。而该合成过程在碳酸低级烷基酯中进行的时候,可以明显提高反应体系中N-甲酰-L-天冬氨酰-L-苯丙氨酸的α-异构体与β-异构体的比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茂生物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常茂生物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7024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