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高温高酸锌浸出渣中回收银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068939.6 | 申请日: | 2015-02-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8992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6 |
| 发明(设计)人: | 黄万抚;李新冬;陈明;安占涛;王金敏;张宏廷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3D1/00 | 分类号: | B03D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41000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温 高酸锌 浸出 回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高温高酸锌浸出渣中回收银的方法。
背景技术
从60年代末开始,湿法炼锌工艺代替火法炼锌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浸出技术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锌的浸出率及回收其他伴生有价元素,由常规锌浸出工艺发展为高温高酸锌浸出工艺。高温高酸锌浸出工艺是在高温高酸下进行锌浸出,可使锌精矿中浸出产生的铁酸锌进一步分解,从而使锌浸出率由常规法锌浸出工艺的87%~89%提高到97%~98%,大幅度提高了锌浸出率,但对锌精矿中所含的贵金属(金、银等)则仍留在浸渣中,无法回收,且在渣中得到了进一步富集,故其该渣中含银非常高,可达300~500g/t。许多学者已针对常规湿法浸出锌渣中银回收做了大量工作,基本上可以通过浮选方法回收渣中银,有些回收银的工艺也已经投入了工业生产,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然而,对于高温高酸锌浸出法产出的浸渣中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回收方法,虽然提出了浮选法、浸出法、火法、选冶结合法等工艺方法,但即使是试验指标,其银精矿品位也低于700g/t,回收率不足20%,指标差,且更没有投入工业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从高温高酸锌浸出渣中回收银工艺中,银精矿品位低,回收率不高的不足,提供一种从高温高酸锌浸出渣中回收银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于:
我们在深入研究高温高酸锌浸渣的物质组成后发现其中银主要分散在闪锌矿和覆盖闪锌矿表面的粉状物中,又因为闪锌矿中心部分还保持完整,周边遭到溶蚀,所以若能够设法把包裹银和锌的粉状物去除,就可能采用浮选方法回收渣中银。
本发明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扫描电镜研究高温高酸浸出锌渣的物质组成及银的赋存状态。
该渣的元素分析及物质组成分别见表1、表2。
表1原矿多元素分析结果(%)
其中:微 <0.01% 低0.01~0.1% 中0.1~1% 高1~10% 很高 >10%
表2 渣中矿物组成分析结果
渣中的矿物组成较为复杂,既有原生矿物,又有许多次生变化新生成的矿物。矿渣中的金属矿物以磁铁矿,褐铁矿为主,次为锰矿物(见附图1、2),少量闪锌矿,铅矾,白铅矿,微少的黄铁矿物,黄铜矿﹑铜蓝偶见;非金属矿物主要是石膏,石英;粉状物占最大优势。
渣中的闪锌矿被粉状物包裹(见附图3),有的和黄铜矿连生(见附图4);银尚未生成独立银矿物,在变化生成的磁铁矿和褐铁矿的边缘,光片中发现反射率高,光亮矿物疑似银的颗粒(见附图5,6)。电镜结果见附图7。电镜结果显示,银分布在包裹闪锌矿表面的粉状物中和微细的独立的粉状物中。
通过物质组成研究及银赋存状态研究可知,与常规浸出锌渣相比,该渣酸性高(pH在2~3左右),粒度细(-400目占90%以上,且90%银富集在-400目的细粒中),含银量高(400g/t)。这些都是影响渣中银回收的关键因素。
本发明利研究了调整剂、捕收剂对该渣中银的回收指标的影响,最终发明了合理的的浮选药剂制度和回收工艺。并根据该渣部分银矿物(分布在闪锌矿表面的银)容易上浮,发明了“分段擦洗----快浮----一粗一精二扫,中矿和粗选精矿混合进入精选”的浮选工艺(见附图8)。研究结果见表3。
表3新型浮选工艺试验结果
基于以上研究分析,以高温高酸锌浸出渣为原料,从高温高酸锌浸出渣中回收银的实施步骤如下:
(1)快浮:高温高酸锌浸出渣经擦洗后,在调整剂1和捕收剂1中快浮一分钟获得银精矿1,快浮尾矿进入下一步骤;
(2)粗选:快浮尾矿经擦洗后,在调整剂1和捕收剂1中粗选,得粗选精矿和粗选尾矿;
(3)扫选:粗选尾矿经擦洗后,在调整剂1和捕收剂1中进行扫选,得中矿;
(4)精选:粗选精矿和中矿混合,在调整剂2和捕收剂2中进行精选,得银精矿2;
(5)再次扫选:将步骤(3)中经扫选所得尾矿在调整剂1和捕收剂1中再次扫选。
所述擦洗为在钢球中擦洗,至银颗粒裸露出来。
调整剂1为六偏磷酸钠和硫化钠的混合物。
捕收剂1为丁胺黑药与乙硫氮的混合物。
调整剂2为六偏磷酸钠。
捕收剂2为丁胺黑药。
步骤(1)中,调整剂1的用量为六偏磷酸钠600g/t,硫化钠2kg/t;捕收剂1为丁胺黑药与乙硫氮按摩尔比1:1混合,用量为800g/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理工大学,未经江西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6893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催化湿式氧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车库式生物干化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