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气化炉给料的小流量气力给料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066071.6 | 申请日: | 2015-02-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8758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04 |
| 发明(设计)人: | 赵辉;李顺荣;李明月;盛水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B65G53/16 | 分类号: | B65G53/16 |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200 | 代理人: | 林超 |
| 地址: | 31005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气化 流量 气力 料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气力给料器,尤其是涉及了一种用于气化炉给料的小流量气力给料器,能适用于较大粒径颗粒的输送及精确给料。
背景技术
气化炉的给料方式一般分为螺旋给料方式和气力给料方式。螺旋给料方式由于给料量大,给料不均匀,不稳定且易堵塞,不适用于实验室小规模的物料输送方式。气力给料方式它能使颗粒与载气形成合适的流态,便于气力输送,但目前,气力给料方式多应用于大型(工业级)气化炉的加压给料,而适合生物质较大颗粒,给料少,给料精确,流量连续稳定的小流量气力给料装置还没有应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气化炉在给料过程中给料量过大,不适应大颗粒,给料不均匀,不稳定且易堵塞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气化炉给料的小流量气力给料器,经反复试验证明其可靠性和稳定性均符合小型气化炉给料要求。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包括电机、上段进料管、下段进料管和搅拌桨叶,用于固体颗粒装入的给料器进口位于给料器的上部侧面,给料器顶端上方安装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给料器内腔的搅拌桨叶;载气由载气进口吹入,载气进口连接上段进料管和下段进料管,上段进料管直接和给料器内腔相通;下段进料管穿过给料器内腔,下段进料管出口作为载气出口,下段进料管位于给料器内腔内的管道上开有用于沸腾固体颗粒进入的进料小孔。
所述的给料器内腔内装有上、下两层的搅拌桨叶,下段进料管贯穿在上层的搅拌桨叶与下层的搅拌桨叶之间。
所述给料器底部设有用于未反应完固体颗粒倒出的剩余料出口。
所述的载气进口与下段进料管之间设有节流阀。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解决了气化炉在给料过程中给料量过大、不适应大颗粒、给料不均匀、不稳定且易堵塞等问题,能适用于较大粒径颗粒的输送,给料均匀,给料少且精确,流量连续稳定,经反复试验证明其可靠性和稳定性均符合小型气化炉微量给料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纵剖面图。
图2是图1下段进料管处的仰视剖面图。
图中:1-电机,2-给料器进口,3-给料器内腔,4-搅拌桨叶,5-载气进口,6-载气出口,7-节流阀,8-剩余料出口,9-进料小孔,10-上段进料管,11-下段进料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电机1、上段进料管10、下段进料管11和搅拌桨叶4,用于固体颗粒装入的给料器进口2位于给料器的上部侧面,给料器顶端上方安装有电机1,电机1的输出轴连接给料器内腔3的搅拌桨叶4;载气由载气进口5吹入,载气进口5连接上段进料管10和下段进料管11,上段进料管10直接和给料器内腔3相通;下段进料管11穿过给料器内腔3,下段进料管11出口作为载气出口6,如图2所示,下段进料管11位于给料器内腔3内的管道上开有用于沸腾固体颗粒进入的进料小孔9。
如图1所示,给料器内腔3内装有上、下两层的搅拌桨叶4,下段进料管11贯穿在上层的搅拌桨叶与下层的搅拌桨叶之间。
本发明给料器底部设有用于未反应完固体颗粒倒出的剩余料出口8。
载气进口5与下段进料管11之间设有节流阀7。
本发明的给料器可用于气化炉小流量气力给料,固体颗粒由给料器进口加入,开动电机,带动搅拌桨叶,使给料器腔内的固体颗粒处于沸腾状态;然后,利用进料管与给料器内腔压差原理,由载气将沸腾的固体颗粒由进料管小孔压入到进料管中,再由载气将固体颗粒带出吹入到气化炉中。
本发明在每次使用前根据给料量对其进行标定,给料量的大小由载气流量和搅拌电机的转速、给料管开孔大小、节流阀开度来控制,通过标定,可使给料器的给料量更加精确。
本发明将进料管分为上下两段,上段直接和给料器内腔相通,使大部分载气进入给料器内腔,下段进料管穿过给料器内腔,且前端有一节流阀,可控制进气流量,下段进料管在伸入到给料器内腔的部位开有进料小孔,通过调节节流阀可使下段进料管与给料器内腔形成压差,使沸腾的固体颗粒由进料小孔压入到下段进料管中。其进料管根据进料小孔大小分为不同型号,根据实际颗粒大小可更换进料管,来适应不同粒径的固体颗粒。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工作过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未经杭州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6607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抓斗除尘装置
- 下一篇:一种传输器盖与体的连接方法及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