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红颈常室茧蜂特异性COI引物、含有其的试剂盒及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10065234.9 申请日: 2015-02-06
公开(公告)号: CN104630367A 公开(公告)日: 2015-05-20
发明(设计)人: 李金花;杨帆;罗素萍;袁海滨;陆宴辉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主分类号: C12Q1/68 分类号: C12Q1/68;C12N15/11
代理公司: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代理人: 王文君
地址: 100193 ***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红颈常室茧蜂 特异性 coi 引物 含有 试剂盒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领域,具体地说,涉及红颈常室茧蜂特异性COI引物、含有其的试剂盒及应用。

背景技术

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属于同翅目盲蝽科,是我国各棉区的盲蝽优势种,现已上升为棉田主要害虫。对于绿盲蝽的防治,长期以来都未有十分有效的措施,一般是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然而,随着农药的的使用,绿盲蝽抗药性不断增强,绿盲蝽的防治难度加大。寄生性天敌作为生物防治的手段之一,依靠寄生因子如毒液、多分DNA病毒、类病毒颗粒、类病毒纤丝、卵巢蛋白、畸形细胞极其分泌蛋白等方式影响寄主的生殖发育最终导致其死亡,在害虫控制方面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由于寄生蜂种类繁多复杂,且一般个体较小,从形态上较难鉴定区别。若想鉴定寄主体内未成熟发育阶段的寄生蜂,难度将更大。利用分子检测手段,不论是对寄生蜂个体,还是对寄生于寄主体内的寄生蜂,均可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完成鉴定,这就大大的减轻了鉴定工作的强度和难度,节省时间,准确性高。

红颈常室茧蜂(Peristenus spretus Chen&van Achterberg)属膜翅目茧蜂科,是绿盲蝽若虫寄生蜂。由于寄生蜂在田间不易观察,且被寄生的绿盲蝽易在田间死亡等原因,一直无法对其与绿盲蝽的寄生关系进行更好的研究,鉴定工作也受到制约,无法准确评估红颈常室茧蜂对绿盲蝽的控制作用。本发明即提供了一种高效便捷的分子检测方法,利用特异性引物扩增有效鉴定红颈常室茧蜂,为准确评估红颈常室茧蜂对绿盲蝽生物防治效果提供有效手段支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红颈常室茧蜂特异性COI引物、含有其的试剂盒及应用。

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根据红颈常室茧蜂的线粒体DNA序列,设计筛选得到一对红颈常室茧蜂特异性COI引物,其包括:

正向引物PsF1:5’-TATTAAGAAGAATAATTGGGATG-3’

反向引物PsR1:5’-ATTTAAATTTCGATCTGTTAATAAC-3’。

本发明还提供含有引物PsF1和PsR1的用于检测红颈常室茧蜂的试剂盒。所述试剂盒还包括dNTPs、Taq DNA聚合酶、Mg2+、PCR反应缓冲液等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所述试剂盒还包括标准阳性模板。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引物PsF1和PsR1,以及含有引物PsF1和PsR1的试剂盒在检测红颈常室茧蜂中的应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红颈常室茧蜂的特异性快速PCR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提取样品DNA;

2)以步骤1)提取的DNA为模板,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物PsF1和PsR1进行PCR扩增反应;

3)分析PCR产物。

PCR反应体系以20μL计为:

PCR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4分钟;94℃变性30秒,58℃退火30秒,72℃延伸30秒,共40个循环。

对PCR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若出现大小为263bp的DNA扩增条带(SEQ ID No.3),则判定样品为红颈常室茧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设计一对特异性COI引物,该引物具有物种特异性,仅对红颈常室茧蜂具有扩增效果,扩增产物大小为263bp,灵敏度DNA浓度检出限为0.625ng/μL,而对其它物种包括其近源种、盲蝽属的其它盲蝽以及其他昆虫无扩增能力。

本发明在红颈常室茧蜂检测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尤其当需要检测大量的样品量时,本发明不仅节省时间而且准确性高,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发明利用PCR检测技术,由特异性引物扩增得到特异性单一条带,操作简单,具有高效、价廉、特异性强的特点,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红颈常室茧蜂特异性引物PsF1和PsR1在各昆虫物种中的检测结果;其中“M”代表DNA Marker,“—”代表阴性对照。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红颈常室茧蜂特异性引物PsF1和PsR1的DNA浓度梯度检测结果;其中,M:DNA Marker;1-14为模板DNA浓度依次2倍稀释浓度梯度;“—”为阴性对照。

具体实施方式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6523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