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针对加密移动存储器的无线密码传输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062211.2 | 申请日: | 2015-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832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2 |
发明(设计)人: | 郭发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旅之星业新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9/32 | 分类号: | H04L9/32;H04W12/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2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针对 加密 移动 存储器 无线 密码 传输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安全识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针对加密移动存储器的无线密码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终端信息处理设备及存储设备的普及,在移动环境中移动设备的信息安全问题尤为重要,用密码加密或IC卡磁卡、射频卡(RFID)等加密加锁均需要人为操作实现开锁。因为人工介入操作麻烦,因此该种传统模式很多人不用,即使有该技术添加的设备因为需要人工介入操作而放弃,这样在日常应用中很多人会放弃该功能从而造成无形的失密。通过无线传输密码对移动存储加解密的方法可以基于智能终端如:智能终端无操作自识别认证移动存储器并对移动存储器加解密,从而避免了传统加密认证识别技术每次开机认证需要人为操作刷卡或者输入密码的繁杂操作。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针对加密移动存储器的无线密码传输方法。
该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在该技术方法使用中要求移动存储器具有蓝牙识别发射接收模块、移动存储体。智能终端具有蓝牙发射接收模块,并安装密码管理应用软件APP实现密码的设置、修改、保存等工作。
移动存储器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智能终端的蓝牙模块连接识别内置在移动存储器内的蓝牙模块,实现对该移动存储器的联机授权管理及加密操作,做到智能终端与移动存储器的一一对应授权捆绑,有效保护该移动存储器内的数据安全。该移动存储器在一次设置实现蓝牙模块配对后,可以实现智能终端无操作认证识别该移动存储器。
智能终端认证识别对应移动存储器后,安装在智能终端内的密码管理应用软件APP通过无线传输如蓝牙通道把设置好的密码传输给移动存储器进行密码验证解密数据,只需要配对智能终端在有效识别范围内该硬盘识别到智能终端(保持智能终端蓝牙模块打开)无需人为介入任何操作即可实现授权联机并自动传输密码解密数据这样移动存储器可以正常工作。如果超出有效识别范围即可视为无效认证无法实现联机操作,移动存储器无法正常联机操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如RFID射频识别技术、磁卡识别技术、IC卡识别技术相比,在每次实用识别时候都需要人为刷一次,因此本发明专利具有一次识别无限随机无操作认证识别的优点。用于自己的安全控制使用于加锁安全控制自有的信息完全,可以用于计算机开机,移动存储设备等识别开机,这样实现了无操作加密认证。
附图说明
图1针对移动存储器的无线加密方法基于移动存储器应用时候结构示意图。
图2针对移动存储器的无线加密方法基于移动存储器应用时候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对加密移动存储器的无线密码传输方法,为便于说明该方法的技术特点,该装置是该方法使用的一个案例,如图一,可以通过随身携带智能终端识别并加密的该移动存储器,该移动存储器包括:无线识别体发射端1、无线识别接收端2、移动存储体3。无线识别体发射端1可以是智能终端或Wifi模块、蓝牙模块。当带有无线识别接收端2和移动存储体3通常作为一个设备集成在一起。当该设备接入电脑后,无线识别接收端2处于接收信号状态,当无线识别体发射端1靠近无线识别接收端2,无线识别接收端2识别无线识别体发射端1的无线信号并做比对,如果比对失败,设备将继续搜寻信号,如果比对成功,则无线识别接收端2将打开通路识别移动存储体3,并通过无线传输通道把智能终端内的应用软件APP内设置好的密码传输给移动存储体器,移动存储器接收到密码后内置在移动存储器内的加解密芯片解密移动存储介质内的数据实现对数据的正常操作,如:读写、修改等,同时继续检测信号,一旦信号消失,无线识别接收端2将关闭移动存储体3。
使用流程图如图2
首先移动存储器接入设备上电后,存储体内置蓝牙模块检测配对智能终端内蓝牙模块,检测配对蓝牙模块正确后,智能终端内安装的密码管理APP发送设置好的密码给对应的移动存储器进行密码验证,移动存储器验证密码后解密存储数据实现对数据的正常访问操作。
虽然本发明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案例。任何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旅之星业新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旅之星业新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622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