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桉树基多孔碳-二氧化硅固相萃取柱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60603.5 | 申请日: | 2015-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6789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5 |
发明(设计)人: | 罗志辉;何军;刘括;梁春杰;韦庆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玉林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B01J20/283 | 分类号: | B01J20/283;B01J20/30;B01D15/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48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537000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桉树 基多 二氧化硅 萃取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桉树基多孔碳‑二氧化硅固相萃取柱的制备方法。方法如下:1)往桉树杆中加入氯化锌,在水热的条件下活化,洗涤,干燥,碾碎;加入氢氧化钠,充分混匀,做成柱状;放入气氛炉中,氮气保护,在高温下灼烧;自然冷却,取出,用盐酸洗去氢氧化钠,烘干,获得桉树基多孔碳;2)往多孔碳中加入混酸,对其进行活化,洗去多余的混酸,干燥,待用;3)将多孔碳与二氧化硅混合混匀,装到聚乙烯固相萃取管中,加上筛板,压实,制得桉树基多孔碳‑二氧化硅固相萃取柱。该产品成本低廉易得、操作方便、工艺流程简单、重现性好及污染小等优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相萃取柱的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桉树基多孔碳-二氧化硅固相萃取柱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的固相萃取柱的填料大多数是:硅胶填料,聚合物填料,氧化铝,活性炭,硅藻土等。但是大都存在着制备复杂,成本高的缺点。
随着石油、煤炭等矿物资源的减少,生物质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区最近二十年大力种植桉树,生长快,资源丰富。它是一种经济作用林,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区桉树面积已达到到180多万hm2,占全区人工商品林面积的1/4,桉树木材产量占全区木材产量的2/3,其面积和产量都居全国首位。桉树目前主要是以木材加工为主,预制板,建筑用板,造纸与纸浆等。在运走大量的树干后,留下大量的枝叶、枝杈、锯末、树皮等剩余物,如何处理这些剩余物?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林农和企业的收入。因此,如果将他们转化为多孔碳,研制出一种高效的小型固相萃取柱,将更充分的利用这些资源,给农林业带来更大收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桉树基多孔碳-二氧化硅固相萃取柱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以大量的廉价的桉树废弃物为原料,利用简单的反应过程 制备出桉树基多孔碳-二氧化硅固相萃取柱,不仅针对重金属离子具有很好的吸附效果,对于工业废水染料也具有很不错的效果。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桉树基多孔碳-二氧化硅固相萃取柱的制备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桉树基多孔碳的制备:
以桉树杆为原料,加入氯化锌预化,在水热的条件下活化1-3小时,洗涤,干燥,碾碎,得到预活化的桉树杆粉末;往预活化的桉树杆粉末中加入氢氧化钠,充分混匀,做成柱状;将桉树粉末柱状物放入气氛炉中,氮气保护,在高温下灼烧;自然冷却,取出,用盐酸洗去氢氧化钠,烘干,获得桉树基多孔碳;
(2)桉树基多孔碳的活化:
往步骤(1)制备的桉树基多孔碳中加入混酸,对其进行活化,使桉树基多孔碳表面增加羧基、羟基基团,提高吸附量;洗去多余的混酸,干燥,待用;
(3)桉树基多孔碳-二氧化硅固相萃取柱的制备:
将步骤(2)活化后的桉树基多孔碳与二氧化硅混合混匀,装到聚乙烯固相萃取管中,加上筛板,压实,制得桉树基多孔碳-二氧化硅固相萃取柱。
步骤(1)中,桉树杆与氯化锌的重量比是0.5~2:1;水热的温度是100~200度;碾碎后的粒径是5mm;预活化的桉树杆粉末中与氢氧化钠的重量比是0.5~2:1;高温灼烧的温度和时间分别是600-1100度, 2h。
步骤(2)中,所述的混酸是由硫酸、硝酸组成,桉树基多孔碳与混酸的重量体积比是0.5-2:1mg/ml;活化时间为4-8h。
步骤(3)中,所述的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如下:在反应器中每加入10-20ml乙醇,对应加入100-1000ul水,100-1000ul氨水,搅拌均匀后,加入200-700ul TEOS,室温反应5-12h,反应结束后,离心5分钟,取下层沉淀,超声分散在乙醇中,再离心,反复4次,将下层沉淀用N2吹干,得到二氧化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玉林师范学院,未经玉林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606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