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由非塑化聚乙烯醇缩醛形成的薄膜的具有热辐射隔离性能的复合玻璃层压件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59716.3 | 申请日: | 2015-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1652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3 |
发明(设计)人: | U.凯勒 | 申请(专利权)人: | 可乐丽欧洲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17/10 | 分类号: | B32B17/10;B32B27/2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周李军;彭昶 |
地址: | 德国哈***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塑化 聚乙烯醇 形成 薄膜 具有 热辐射 隔离 性能 复合 玻璃 层压 | ||
一种隔热层压玻璃层压件,由两块玻璃片之间的含有聚乙烯醇缩醛PA和任选的至少一种增塑剂WA的至少一个膜A和含有聚乙烯醇缩醛PB和至少一种增塑剂WB的至少一个膜B组成,特征在于在每种情况下在层压之前‑将少于16%重量的比例的增塑剂WA分散于膜A中,‑将至少16%重量的比例的增塑剂WB分散于膜B中,和‑将隔热颗粒分散于膜A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基于非塑化聚乙烯醇缩醛的中间薄膜,生产具有隔热性能的层压玻璃片的方法。
为了生产具有隔热性能的层压玻璃片,其中以IR-吸收或IR-反射方式涂布的薄PET膜嵌入多个含有增塑剂的聚乙烯醇缩醛的层之间的方法是特别常用的。这里的一个缺点是这样的事实,即总是必须使用至少3个膜层(1 x 功能化PET, 2 x PVB膜),因为PET不能通过功能化侧或背侧直接熔融在玻璃表面上。
除了玻璃表面的各种涂料的选择外,其替代在于使用含有大量IR吸收剂的中间层膜。举例来说,为此在膜生产期间将纳米级半导体颗粒,例如ITO或ATO,尽可能均匀地分布在膜的体积中。这里的一个缺点在于,在各种其它成分的存在下,在挤出法期间,难以保持颗粒在含有增塑剂的膜基质中的纳米级分布以使纳米颗粒的聚集不会导致不可接受的浊化。另一个缺点是增加了膜生产的复杂性,其由于特征“热-吸收”与另外的功能特征例如“声波阻尼”、“带通滤波”、“楔形厚度分布”和“遮蔽”的组合,导致生产商的产品以及处理机的范围增加。
作为对此的替代,WO 2005/059013 A1提出通过用特殊印刷油墨印刷PVB膜来应用热-吸收纳米颗粒。然而,膜粘附于玻璃表面的特性可受到印刷的不良影响。由于事实上PVB膜必须具有粗糙的表面以便不困难地去除层压过程中的空气,有可能对其施加的层(该层也部分地在可见光范围内吸收)在用玻璃表面压制后将是光学不均匀的。此外,厚塑化膜网的印刷是困难的,因为这样的膜在它们展开时会延展(alongated),然后可能再收缩回来。
根据现有技术的热-绝缘膜具有分布于含增塑剂的层中的隔热颗粒。由于无机颗粒可能仅仅不佳地分散于所用的增塑剂中,存在着颗粒聚集的风险,因而存在膜浊化或玻璃层压件浊化的风险。
问题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具有隔热特性的中间层膜,不必将纳米级半导体颗粒分散于含增塑剂的中间层膜的体积中。
已发现隔热颗粒可非常良好地分散于含有低水平的增塑剂或不含增塑剂的基于聚乙烯醇缩醛的薄膜中并且这些膜可在用于层压玻璃层压件的典型生产方法中直接熔融在一个玻璃表面上。
然后层压玻璃层压件通常需要的安全性特性可与含增塑剂的聚乙烯醇缩醛形成的至少一个层组合来获得。
因此,本发明涉及一种隔热层压玻璃层压件,由两块玻璃片之间的含有聚乙烯醇缩醛PA和任选的至少一种增塑剂WA的至少一个膜A和含有聚乙烯醇缩醛PB和至少一种增塑剂WB的至少一个膜B组成,其中,在每种情况下在层压之前
- 将少于16%重量的比例的增塑剂WA分散于膜A中,
- 将至少16%重量的比例的增塑剂WB分散于膜B中,和
- 将隔热颗粒分散于膜A中。
根据ISO 13837:2008 (v = 14 m/s; 以%计算的值)以试验层压件进行比较测量和评价,该试验层压件由2 x 2.1 mm透明玻璃(例如 PlaniluxTM)和中间布置的膜B(一种标准的汽车膜(例如 TROSIFOL VG R10 0.76))以及没有隔热颗粒的膜A组成,而相应构造的层压件中膜A具有隔热颗粒,认为隔热膜是具有如下的减少的总太阳能透射率(TTS)的膜:
TTS (无涂层的膜A) - TTS (有涂层的膜A) > 10%, > 12.5%, > 15%, > 17.5%或> 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可乐丽欧洲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可乐丽欧洲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5971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