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线上钢轨焊接接头平直度调整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059663.5 | 申请日: | 2015-02-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952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0 |
| 发明(设计)人: | 高文会;田甜;倪峥嵘;胡玉堂;代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铁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金属及化学研究所;铁科纵横(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E01B31/04 | 分类号: | E01B31/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瑞恒信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2 | 代理人: | 尹卓;黄庆芳 |
| 地址: | 10008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线上 钢轨 焊接 接头 平直 调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轨修复领域,特别是一种线上钢轨焊接接头平直度调整方法。
背景技术
钢轨焊接接头的平直度对高速铁路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有较大影响。
钢轨焊接接头顶面平直度的合格标准是:以接头为中心,测量1米长度范围内的钢轨顶面平直度,应在0~+0.2mm之间,即:接头应是平直的,或者允许接头有微小的上拱,但上拱不允许超过0.2mm,但不允许接头呈现下凹状态。
在铁道线路上焊接钢轨,焊接作业后,要求测量钢轨以焊缝为中心1米长度范围内的平直度:钢轨顶面平直度的要求是,上拱量应不大于0.2mm,不允许存在低接头(即:接头处不允许下凹);钢轨轨头侧面工作边的平直度要求是,允许有0.3mm的弯曲,但只允许向远离道心的方向弯曲,最大弯曲量是0.3mm,不允许向道心方向凸出(出自铁道行业标准《钢轨焊接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TB/T1632.1-2005))。
轨道精调作业完成后,测量接头的平直度:如果符合上述要求,就认为接头是合格的;如果接头上拱量大,一般采用磨削的方式将高 接头磨平;如果接头不呈上拱状态,而是呈现下凹状态,这时就只能将接头切掉,一般在距离接头两侧各10米左右的位置将钢轨锯断,然后再插焊一根不短于20米的钢轨。
这种通过插焊钢轨来解决接头下凹问题的方法,增加了接头数量,对于无缝线路是不利的。并且在钢轨修复时,工作人员需要进行一些列的复杂工序,影响钢轨修复的时间。
发明内容
一种线上钢轨焊接接头平直度调整方法,所述方法采用加热器为加热源,对钢轨的钢轨接头处底面进行往复加热。
进一步地,所述调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接头两侧的钢轨扣件取下;
将焊缝附近的钢轨垫起,并将所述加热器放置到接头的正下方;
点燃加热器,并使加热器以接头处为中心向两侧做往复运动,以对钢轨接头的底面进行往复加热;
达到预定温度后,停止加热;和
钢轨自然冷却。
所述加热器的往复运动速度是50毫米/秒,以钢轨接头为中心的最大摆幅为200毫米。
优选地,所述加热器为轨脚加热器,所述轨脚加热器具有双排火孔,每排12个火孔,火孔间距为40毫米,所述火孔的孔径为0.8~1.2mm。
优选地,所述加热器所用的燃料气体为乙炔,助燃气体为氧气。
优选地,所述加热器的乙炔流量为59~61标准升/分,氧气流量为60~63标准升/分。
优选地,所述加热器的火孔距离钢轨底面24~25毫米。
优选地,所述钢轨的材质是U71Mn或U75V,所述钢轨接头为闪光焊接头。
根据本发明的钢轨焊接接头平直度调整方法通过采用加热器对钢轨接头处底面往复加热,可以使接头微量上拱,解决接头下凹问题,使得钢轨接头符合标准要求。这种方法无需将接头锯切掉且无需插焊钢轨,从而不会增加接头数量且减少钢轨修复工序和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线上钢轨焊接接头平直度调整方法的示意图。
图2为加热器摆幅40毫米,加热时间272秒的试验数据。
图3为加热器摆幅60毫米,加热时间348秒的试验数据。
图4为加热器摆幅120毫米,加热时间332秒的试验数据。
图5为加热器摆幅160毫米,加热时间共416秒的试验数据。
图6为加热器摆幅为200毫米,加热时间523秒的试验数据。
图7为加热器摆幅为200毫米,加热时间476秒的试验数据。
图8为轨道底部多次加热对钢轨顶面平直度的影响的试验数据。
图9为加热过程中记录的轨道表面加热温度的试验数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线上钢轨焊接接头平直度调整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线上钢轨焊接接头平直度调整方法,所述方法采用加热器2为加热源,对钢轨1的钢轨接头11处底面进行往复加热。例如,钢轨的材质可以是U71Mn或U75V,适用的 焊接接头是闪光焊接头,没有填充金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铁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金属及化学研究所;铁科纵横(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未经北京中铁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金属及化学研究所;铁科纵横(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596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环形交叉口交通分流系统
- 下一篇:高速铁道补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