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防污涂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051967.7 | 申请日: | 2015-0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928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06 |
| 发明(设计)人: | 罗正鸿;周寅宁;孙文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9D175/04 | 分类号: | C09D175/04;C09D7/12;C09D5/16;C08J7/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梁海莲;许亦琳 |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防污 涂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涂料材料,具体涉及一种复合防污涂料。
背景技术
涂料是一种能牢固覆盖在物体表面,起到保护、装饰、标志和其他特殊用途的化学混合物涂料。涂料在建筑和家居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国内申请号为2014101072026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抗污防尘汽车涂料,其具有良好的硬度、柔韧性和户外耐候性,通过添加聚四氟乙烯粉,使得涂料具有抗污防尘作用,通过添加交联聚乙烯微球,使得涂料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降低了成本,适用于卷钢涂料和汽车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涂料各方面的要求都有所提高,尤其是对涂料的硬度、耐磨性、丰满度、耐冲击性、耐老化性、防腐、防水、防油、耐化学品、耐光和耐温等性能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针对不同的基体和不同的性能要求,都需要特定的涂层材料以满足具体的应用要求。
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电子产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人们对于电子产品表面防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子产品外壳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C(聚碳酸酯)表面涂料的抗污性的提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涂料没有针对于电子产品的应用的,不能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要。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的复合防污涂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树脂涂料应用于电子产品时耐污性能和耐磨性能差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复合防污涂料,以所述复合防污涂料的总质量为基础计,除稀释剂外,所述复合防污涂料包括以下原料组分及质量百分含量:
优选地,所述纳米二氧化硅的粒径为10~20nm。
优选地,所述树脂单体选自己二酸-一缩乙二醇-三羟甲基丙烷、己二酸-苯酐-甘油-丙二醇、葵二酸-缩乙二醇-苯甲酸酐、甘油-环氧氯丙烷和三羟基甲基丙烷-环氧丙烷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稀释剂选自甲苯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多苯基甲烷多异氰酸酯、1,6-己二异氰酸酯和2,2,4-三甲基-1,6-己二异氰酸酯中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助剂包括增塑剂和催化剂,所述增塑剂选自邻苯二甲酸酯和苯甲酸二醇酯中一种,所述催化剂选自二甲基乙醇胺和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中的一种。
优选地,所述增塑剂和所述催化剂的质量比为1:0.5~2。
更优选地,所述增塑剂和所述催化剂的质量比为1:1。
优选地,步骤2)中的玻璃微珠的平均直径为3mm。
更优选地,步骤2)中的玻璃微珠的成分为SiO2>67%,CaO>8.0%,MgO>2.5%,Na2O<14%,Al2O30.5~2.0%,Fe2O3>0.15%。
优选地,以所述硬化剂的总质量为基准计,所述硬化剂的组分及含量为:
己二异氰酸酯 45~55%
多羟基化合物 25~35%
乙酸乙酯 15~25%。
更优选地,所述硬化剂的成分为:己二异氰酸酯50%、多羟基化合物30%以及乙酸乙酯20%。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制备如上述所述复合防污涂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照各原料组分的重量份将树脂单体、助剂分散于稀释剂中形成分散液,
2)将适量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加入分散液中,同时加入玻璃微珠,所述玻璃微珠的质量与复合防污涂料的原料组分的总质量相同;搅拌混合均匀,最后除去玻璃微珠形成防污混合液;
3)在防污混合液中加入硬化剂,混合均匀后,即获得复合防污涂料。
本发明还公开了如上述所述复合防污涂料在ABS/PC复合材料上的应用。
所述复合防污涂料在ABS/PC复合材料上的应用工艺为将复合防污涂料涂于ABS/PC后在烘箱内50~70℃干燥0.3~2h,涂膜厚度为10~20μm。
本发明所述的SiO2纳米复合抗污涂料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1)所述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抗污涂料,其耐污性能得到改善;(2)原料价廉,工艺简单,成本低,利于工业化生产。
本发明中公开的复合防污涂料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陷而具有创造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5196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