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作用力平衡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50736.4 | 申请日: | 2015-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079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13 |
发明(设计)人: | 谢飞;黄浩;朱奇林;赵贺金;魏本堂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9/02 | 分类号: | B23P19/02;G01M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姜溯洲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作用力 平衡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零部件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作用力平衡机构。
背景技术
零部件在加工过程中通常需要承受外力作用,以实现零部件的定位、变形等等,当零部件在预定位置承受外力作用以实现加工操作时,零部件受到的作用力将使其出现移动趋势,此种情况对于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将产生负面影响。
以发动机或变速箱的生产制造为例,此过程中,会存在压装和试漏的生产工艺,而在发动机或变速箱的压装以及试漏过程中,工件将受到压装设备的压装力或者试漏设备的封堵压力,在此两个作用力下,工件在压装或试漏过程中容易出现攒动,导致零部件的加工精度较差。当然,这一问题在其他需要承受外力作用的类似情况下也存在。
综上所述,如何平衡零部件受到的作用力以提高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作用力平衡机构,该机构能够提高零部件的加工精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作用力平衡机构,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具有第一容纳孔、第二容纳孔、第三容纳孔以及用于与加工设备固定的安装孔,所述第一容纳孔与所述第三容纳孔的轴线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容纳孔连通于所述第一容纳孔和所述第二容纳孔之间;
间隙配合于所述第一容纳孔内的第一推杆,所述第一推杆上具有第一斜楔面;
间隙配合于所述第三容纳孔内的第二推杆,所述第二推杆上具有第二斜楔面,且所述第二推杆的一端为工件作用端;
间隙配合于所述第二容纳孔内的自锁杆,所述自锁杆的两端分别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斜楔面和所述第二斜楔面贴合的第一自锁斜面和第二自锁斜面;
固定于所述本体上的伸缩驱动机构,所述伸缩驱动机构的伸缩端与所述第一推杆固定。
优选地,在上述作用力平衡机构中,所述第二推杆的所述工件作用端可拆卸地固定平衡块,所述平衡块上具有能够与工件相抵接的作用面。
优选地,在上述作用力平衡机构中,所述第一容纳孔中设置弹性缓冲件,所述弹性缓冲件的两端分别作用于所述第一容纳孔的内壁和所述第一推杆的外表面上。
优选地,在上述作用力平衡机构中,所述第三容纳孔中设置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的两端分别作用于所述第三容纳孔的内壁和所述第二推杆的外表面上。
优选地,在上述作用力平衡机构中,所述第二推杆上具有限位凸部,所述第三容纳孔的内壁上具有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凸部内陷于所述限位凹槽中,且所述限位凸部能够与所述限位凹槽的内壁相挡接。
优选地,在上述作用力平衡机构中,所述第二容纳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容纳孔的轴线相垂直。
优选地,在上述作用力平衡机构中,所述第一容纳孔的内壁以及所述自锁杆的外表面均位于竖直面内。
优选地,在上述作用力平衡机构中,所述本体上具有腰形容纳孔,所述自锁杆上固定指示杆,所述指示杆的末端外伸于所述腰形容纳孔,所述腰形容纳孔的长度方向为所述自锁杆的移动方向。
优选地,在上述作用力平衡机构中,所述第一自锁斜面与所述第二自锁斜面相平行。
优选地,在上述作用力平衡机构中,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本体上的透气板,所述透气板封堵于所述第一容纳孔上远离所述伸缩驱动机构的一端,且所述透气板上具有与所述第一容纳孔相连通的透气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一种作用力平衡机构,包括本体、第一推杆、第二推杆、自锁杆和伸缩驱动机构,第一推杆、第二推杆和自锁杆均间隙装配于本体内,伸缩驱动机构与第一推杆相作用,第三推杆与工件相作用,而自锁杆则通过斜楔结构与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相作用。采用此作用力平衡机构后,当工件由人工安装或自送输送到设备上后,工件与第二推杆相接触,此时伸缩驱动机构可带动第一推杆移动,使得第一推杆上的第一斜楔面与自锁杆上的第一自锁斜面相作用,进而推动自锁杆向下运动,当第二自锁杆上的第二自锁斜面与第二推杆上的第二斜楔面相接触时,推杆可保持不动,当工件受到作用力后,推杆即可抵住工件,进而使得工件不再发生位移,以便于工件的加工。
根据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提供的作用力平衡机构通过伸缩驱动机构提供作用力,同时通过第一推杆、第二推杆和自锁杆之间的斜面配合,为工件提供可靠的限位力,防止工件在加工过程中受力出现窜动。显然,相比于背景技术中所介绍的内容,本发明提供的作用力平衡机构能够平衡工件在加工过程中受到的作用力,进而减小工件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窜动,以此提高零部件的加工精度。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507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