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结构电缆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049835.0 | 申请日: | 2014-08-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997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06 |
| 发明(设计)人: | 沈群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群华 |
| 主分类号: | H01B9/00 | 分类号: | H01B9/00;H01B7/17;H01B7/36;H01B13/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5554 江苏省苏州市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结构 电缆 及其 制作方法 | ||
1.一种新型结构电缆,它包含有护套层、多根导电单元;其特征在于任意两根导电单元都是被隔条所隔开的;在电缆的任一横截面上,所有隔条连接而成的形状为K字形或M字形或N字形或W字形,任一根隔条都为线段形状;隔条与护套层是一起形成的;护套层的材料为低密度聚乙烯或中密度聚乙烯或高密度聚乙烯或阻燃聚乙烯或低烟无卤聚乙烯或聚氯乙烯或聚四氟乙烯或尼龙或按重量份计,所述护套层的材料由以下原料构成:聚乙烯:50~70份、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6~10份、氢氧化镁:10~16份、型号为TMC-38S的偶联剂:1~3份、抗氧化剂1010:1~3份、钛白粉或碳黑:2. 5~5.5份、石蜡:3~5份、邻苯二甲酸二丁酯:5~10份、聚乙烯醇:5~10份、磷酸三丁酯:3~5份、硅油:3~5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结构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单元为多根导体丝绞合而成的导体束或者是由绞合导体束、包覆在绞合导体束外的绝缘层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结构电缆,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隔条连接而成的形状为M字形或N字形或W字形时,每根隔条的两端都连接在护套层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结构电缆,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隔条连接而成的形状为K字形或M字形或N字形或W字形时,在电缆的任一横截面上,每根导电单元的外边缘中都具有一个圆弧形状,且所有导电单元的圆弧形外边缘在以护套层的圆心为中心的圆周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结构电缆,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隔条连接而成的形状为K字形或M字形或N字形或W字形时,在电缆的任一横截面上,每根导电单元的外边缘中都具有一个圆弧形状,且所有导电单元的圆弧形外边缘在以护套层的圆心为中心的圆周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结构电缆,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所述护套层是由以下原料构成:聚乙烯:60份、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8份、氢氧化镁:13份、型号为TMC-38S的偶联剂:2份、抗氧化剂1010:2份、钛白粉或碳黑:4份、石蜡:4份、邻苯二甲酸二丁酯:7份、聚乙烯醇:7份、磷酸三丁酯:4份、硅油:4份;所述护套料的氧指数不小于34,用Φ45护套挤塑机、Φ60护套挤塑机、Φ90护套挤塑机、Φ125护套挤塑机、Φ150护套挤塑机加工直径为35mm的电缆的加工速度最大值分别为40m/min、50m/min、80m/min、120m/min、150m/min;护套层的抗拉强度最小值达到18MPa、断裂伸长率最小值为380%、100℃96小时的最大收缩值为3.5%。
7.一种制作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结构电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依次进行的步聚:
第一步:制作导电单元的步骤:取多根导体丝绞合形成导电单元,导电单元的横截面为两个扇形、两个弓形;或者取多根导体丝绞合而成绞合导体束,在绞合导体束外挤塑包覆绝缘层形成导电单元,导电单元的横截面为两个扇形、两个弓形;
第二步:挤塑成电缆的步骤:将护套材料置入电线电缆挤塑机并使其达到挤出要求,将第一步中所得的导电单元穿过挤塑机头的模具中,开启挤塑机使护套材料进入模具中形成隔条及护套层,牵引导电单元,护套材料被牵引至冷却水槽中并包覆在导电单元之外,形成新型结构电缆;其中,在所述电缆的任一横截面上,所有隔条连接而成的形状为N字形,任一根隔条都为线段形状;每根隔条的两端都连接在护套层上;在电缆的任一横截面上,每根导电单元的外边缘中都具有一个圆弧形状,且所有导电单元的圆弧形外边缘在以护套层的圆心为中心的圆周上;按重量份计,所述护套的材料由以下原料构成:聚乙烯:50~70份、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6~10份、氢氧化镁:10~16份、型号为TMC-38S的偶联剂:1~3份、抗氧化剂1010:1~3份、钛白粉或碳黑:2. 5~5.5份、石蜡:3~5份、邻苯二甲酸二丁酯:5~10份、聚乙烯醇:5~10份、磷酸三丁酯:3~5份、硅油:3~5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群华,未经沈群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4983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耐热的计算机网络电缆
- 下一篇:卧式放射性碘‑131蒸馏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