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井渗透率解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47657.8 | 申请日: | 2015-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1233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3 |
发明(设计)人: | 潘琳;李龙龙;姜平;关闻;王建;袁晓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主分类号: | E21B49/00 | 分类号: | E21B49/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华旭知识产权事务所42214 | 代理人: | 刘荣,周宗贵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井 渗透 解释 方法 | ||
1.一种测井渗透率解释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已知的测井数据计算测井渗透率,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粒度解释:采用以下公式进行粒度解释:
Md=-0.346GR+18.775ρ+2.497γ+0.002GR2
-17.723ρ2+4.089ρ3-0.095γ2+0.001γ3
其中,Md表示粒度,GR表示伽马测井,单位为API;ρ表示测井密度,单位为g/cm3;γ表示中子测井,单位为v/v;所述的伽马测井、测井密度和中子测井均为已知的电测井数值常数;
(2)孔隙度解释:对中子密度曲线进行质量控制和附加校正后,采用中子-密度交会方法得到地层孔隙度;
(3)渗透率解释:采用以下公式渗透率解释模型进行渗透率解释:
其中,K表示渗透率,单位为mD;Md表示步骤(1)计算得到的粒度,单位为Φ;表示步骤(2)计算得到的孔隙度,单位为f;P表示测井视电阻率,单位为Ω·m,所述的测井视电阻率为测井数据中的已知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井渗透率解释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进行渗透率解释后,通过以下步骤对渗透率解释模型进行校验:
(4-1)粒度对比:根据步骤(1)得到的粒度确定其中值,再根据实际采集到的岩样的粒度确定岩样粒度中值,对比粒度中值和岩样粒度中值,做其相关性散点图,若散点分布于45°线的两侧越集中,则粒度中值和岩样粒度中值的相关性越好;
(4-2)渗透率模型实测检验:将步骤(3)得到的解释的渗透率与岩心样品实测渗透率进行对比,做其相关性散点图,若散点分布于45°线的两侧越集中,则解释的渗透率与岩心样品实测渗透率的相关性越好;
(4-3)渗透率模型实测生产特征检验:对于单井,根据地层系数与生产测井的实测产量剖面的产能测试值进行对比,以检验渗透率解释模型,地层系数即地层有效厚度与有效渗透率的乘积,用于判定注水井各层位注入量,其中,有效厚度表示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开采的油层厚度,油层厚度不包含差油层、油水同层、含油水层以及含水油层;地层系数与生产测井的实测产量剖面的产能测试值越接近,则渗透率模型的结果越接近真实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47657.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