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缆布放和回收的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37850.3 | 申请日: | 2015-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2455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8 |
发明(设计)人: | 严俊;曹锦;黎明;敖志刚;王立洲;程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船重工(武汉)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H75/42 | 分类号: | B65H75/42;B65H75/44;B63B3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11302 | 代理人: | 刘杰 |
地址: | 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开发***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缆 回收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电缆布放和回收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海洋开发工程从浅海走向深海,深水设备电缆的布放难度也随之增加,而深水设备要能在水下工作,需要电缆传输数据信号和电源信号,电缆布放回收的快慢及方便程度很大影响了深水设备的工作状况。
现有常用的电缆布放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把电缆布放到水底,并埋放在淤泥层中,由于此种方式需要在水下工作布放电缆,从而导致工作量大,工艺要求高,且电缆不可以回收利用,导致成本较高。第二种:采用很多个水面浮标间隔固定在电缆上,以使得电缆布放在水面上,但此种方式工作量大,且浮标在水中影响航道,加大航道管理难度,并且不利于电缆的快速回收。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电缆布放和回收的装置及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缆布放的工作量大,且不利于电缆回收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快速便捷的布放电缆,同时能有效回收电缆进行重复利用,大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缆布放和回收的装置,用于布放和回收大型深水设备平台的电缆;所述装置包括用于承载和托运所述电缆的布缆船;所述装置还包括:
浮筒,悬浮于水上,用于提拉所述电缆;所述浮筒上部设置存缆盘;所述浮筒内部设置出缆管道;
悬吊部件,中部设置通孔,两端呈喇叭形;所述悬吊部件将所述电缆夹紧固定在所述通孔中;所述悬吊部件中部外壁固连定位部件;
钢缆,一端缠绕固定在所述存缆盘上,另一端穿过所述出缆管道与所述定位部件连接;
其中,所述浮筒通过所述钢缆提拉所述悬吊部件完成所述电缆的布放和回收工作。
作为优选,所述悬吊部件包括:
第一悬吊部件,所述第一悬吊部件呈弓形;
第二悬吊部件,所述第二悬吊部件呈弓形;所述第一悬吊部件与第二悬吊部件固连后形成所述悬吊部件。
作为优选,所述装置还包括:
吊车,所述吊车包括:
二支架,所述二支架的底部固连所述布缆船的艉部;
顶杆,所述顶杆两端分别固连所述二支架的顶端;所述顶杆的一端伸出所述布缆船的艉部;
滚轮,设置在所述顶杆上,能沿所述顶杆滑移;
吊钩,通过吊缆固定在所述滚轮的下方,用于悬挂所述钢缆。
作为优选,所述装置还包括:
电缆绞车,固定在所述布缆船上,用于收放所述电缆;所述电缆缠绕在所述电缆绞车上。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缆布放和回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悬链线分析计算公式确定所述悬吊部件离设备平台的初始距离;所述电缆的一端固连所述设备平台,另一端缠绕固连所述电缆绞车;其中,所述悬链线分析计算公式为S=(H/2)+10;其中S为所述初始距离,单位为m;H为所述设备平台的深度,单位为m;
将所述悬吊部件穿套在所述电缆外,进而将所述电缆固定在所述通孔内;将所述出缆管道底部伸出的所述钢缆固连在所述悬吊部件中部的所述定位部件;
所述布缆船行驶至距所述设备平台初始距离的位置停止;所述吊车将所述浮筒、悬吊部件及电缆在距所述设备平台初始距离的位置放入水中;
所述布缆船朝远离所述设备平台的方向低速直线航行;
所述电缆绞车随着所述布缆船的移动不断的放开所述电缆;当所述布缆船行驶到设定位置停泊,完成所述电缆的布放工作;
当进行所述电缆的回收工作时,所述电缆绞车工作,开始缠绕回收所述电缆;所述布缆船随着所述电缆绞车的工作不断的低速直线倒退航行;所述布缆船倒退到距离所述设备平台设定位置时停止航行;所述电缆绞车继续慢速缠绕回收所述电缆;所述悬吊部件及电缆上升到水面附近后,所述吊车将所述悬吊部件及电缆吊运至所述布缆船的甲板;分拆所述悬吊部件后,所述电缆绞车将所述电缆完全回收,这样完成所述回收工作。
作为优选,所述吊车将所述浮筒、悬吊部件及电缆在距所述设备平台初始距离的位置放入水中;所述吊钩钩住所述浮筒与悬吊部件之间的所述钢缆;所述吊钩上端的所述吊缆不再受拉力的情况下,卸掉所述吊钩上的所述钢缆。
作为优选,所述吊车将所述浮筒放入水之前,所述浮筒通过临时牵引缆与所述设备平台连接;所述临时牵引缆的长度等于所述初始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船重工(武汉)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设计有限公司,未经中船重工(武汉)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378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梯层门非正常开启人体阻拦的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电缆收放车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