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催化极性乙烯基单体聚合的催化体系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031472.8 | 申请日: | 2015-01-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72358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19 |
| 发明(设计)人: | 徐铁齐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8F120/14 | 分类号: | C08F120/14;C08F120/18;C08F126/06;C08F120/54;C08F120/40;C08F4/42 |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梅洪玉 |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催化 极性 乙烯基 单体 聚合 体系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催化极性乙烯基单体聚合的催化体系。
背景技术
极性乙烯基聚合物是极性基团作为侧链的乙烯基聚合物,该类化合物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机玻璃)和聚丙烯酰胺类聚合物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产品。
极性乙烯基聚合物的是通过极性乙烯基单体发生聚合反应所获得。聚合方式包括:自由基聚合、阴离子聚合、金属配合物聚合、位阻型路易斯酸碱聚合和基团转移聚合。自由基聚合是工业上最常采用的方式,但是这种聚合方式在制备不饱和极性乙烯基聚合物时有着明显的缺点:1)通常所得到的聚合物都有很宽的分子量分布;2)当聚合物中存在不饱和键则会发生交联,不能得到不饱和乙烯基聚合物。因而这种聚合方式在应用上得到限制。
配位聚合是催化非极性烯烃(乙烯、丙烯等)获得相应的聚烯烃产品的有效方式。通常所用的催化剂为Zigler-Natta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和非茂金属催化剂。然而,这些催化剂绝大部分对极性乙烯基单体是不能聚合的,主要原因是,极性基团通常的给电子能力要远远强于烯烃双键。到目前也仅有少数的催化剂能够聚合甲基丙烯酸甲酯(J.Am.Chem.Soc.,1992,114,4908.J.Am.Chem.Soc.,1995,117,3276.Organometallics 2004,23,2768),然而,这类催化剂通常合成复杂,进而导致催化剂成本高,同时催化剂在空气中稳定性差。这阻碍了其在聚合工业中的应用。
阴离子聚合在极性乙烯基单体聚合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获得分子量分布窄的聚合物产品,然而,这种聚合方式对聚合条件要求十分苛刻,需要严格的无水、无氧。这种聚合方式很难在工业中大规模使用,同时如果想获得不饱和极性乙烯基聚合物必须在极低的温度下进行,因而更加难以实现工 业应用。
位阻型路易斯酸碱聚合体系是近年发展的聚合方法,该种方法可以聚合极性乙烯基单体聚合,得到高分子量,窄分子量分布的聚合物,同时,也可以得到不饱和的极性乙烯基聚合物。但是,这种聚合引发效率十分低,不能控制聚合物分子量。这极大限制了其在聚合中的应用。
基团转移聚合在极性极性乙烯基单体聚合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这种聚合方式,可以控制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控制聚合物的组成,同时可以得到不饱和的极性乙烯基聚合物。这种聚合方式是以硅基乙烯酮缩二乙醇和路易斯酸(碱)为聚合催化体系,体系中硅基乙烯酮缩二乙醇需要预先合成(Macromolecules 2008,41,36.)。这必然会增加催化体系的成本,因此期望不需要合成乙烯酮缩二乙醇的新型聚合体系。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催化极性乙烯基单体聚合的催化体系,催化体系包括引发剂和催化剂。引发剂为硅氢化合物,催化剂为硅盐化合物。本发明中利用硅盐化合物催化硅氢化合物与极性乙烯单体反应原位生成乙烯酮缩二乙醇类化合物,进而聚合极性乙烯单体聚合,聚合体系更加简单、价格更加低廉。
所述的硅氢化合物,其分子式为R'R″R″'SiH,式中R'、R″和R″'是H、CH2Cl、具有1~12个碳原子的烷基,6~18个碳原子的芳基或7~18碳原子苄氧基。
所述硅盐化合物其分子式为[R'R″R″'Si][R'R″R″'SiH]m[BR1R2R3R4]·nL,式中R'是H、CH2Cl、具有1~12个碳原子的烷基、6~18个碳原子的芳基或7~18碳原子的苄氧基,R″是H、CH2Cl、具有1~12个碳原子的烷基、6~18个碳原子的芳基或7~18碳原子的苄氧基,R″'是H、CH2Cl、具有1~12个碳原子的烷基、6~18个碳原子的芳基或7~18碳原子的苄氧基,R'、R″和R″'之间相同或不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314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