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横笛状多孔喷头的高压静电喷雾装置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29319.1 | 申请日: | 2015-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2343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31 |
发明(设计)人: | 张明暐;张春晨;赵鼎;李劲松;金李婕;伍舒婷;汪梅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J3/00 | 分类号: | A61J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200 | 代理人: | 林松海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横笛 多孔 喷头 高压 静电 喷雾 装置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压静电喷雾制备药物载体的装置,特别是一种具有多段式横笛状多孔喷头的高压静电喷雾装置及利用其制备微纳米载药颗粒的方法 。
背景技术
传统上的间歇性给药方式中,药物在人体内的浓度只能维持较短的时间,药物浓度在血液中或是体内组织中的波动较大,时常超过药物最高耐受剂量或是低于有效剂量。这样不但起不到应有的药效,而且还可能产生副作用。频繁的小剂量给药可以调节血药浓度,但这使患者难以接受,实施起来有很多困难。因此,制备能够缓慢释放药物成分的缓释性长效药品是非常需要的,这其中的关键是制备能使被承载的药物缓慢释放的药物载体。
微纳米载药颗粒,是七十年代末发展起来的具有缓释和靶向性的载药系统,它可以根据粒子的特异性将包裹的药物输送到病变部位,改善药物的溶解性能和透膜性能,提高病灶的药物浓度,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进而明显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以减少其毒副作用,从而达到在体内将药物靶向到病变部位和缓慢释放的目的。
目前,常用的制备载药微/纳米粒子的技术包括熔融法、溶剂法、溶剂-熔融法、研磨法、溶剂喷雾干燥法、冷冻干燥法等等。但这些技术普遍存在一个或几个下述问题:(1)常需要粉碎、过筛等步骤,制备工艺复杂;(2)耗时较多;(3)工业化困难;(4)需设计多种设备或设施;(5)常常必须依靠温度的变化、或者高剪切力去实现制备,加工过程影响药物稳定性,所制载药微纳米粒稳定性不好,药物团聚现象严重;(6)制备过程影响因素多,调控载药颗粒的粒径较为困难,所得载药微纳米粒粒径分布较广。(7)有机溶剂残留较高,难以有效的移除。这些问题限制了微纳米载药颗粒的进一步广泛应用。
高压静电喷雾技术,是一种通过外加电场力克服喷头尖端液滴的表面张力和粘弹力而形成射流。在静电斥力、库仑力和表面张力的共同作用下,液滴被雾化粉碎,根据溶剂挥发或熔体冷却情况,在接收端得到微纳米粒子的方法。该技术工艺过程简单、操控方便、选择材料范围广泛、可控制性强,并且可以通过喷头设计制备具有微观结构特征的微纳米粒子。
高压静电喷雾的主要设备包括注射泵,给液器,高压直流电源,收集器这四部分。其原理是:利用高压发生器在喷射液与接收装置之间建立一个静电场,在静电力作用下,半球形液滴在喷射口逐渐被拉长形成锥形,当静电场强超过临界值后,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在电场力作用下克服自身的表面张力从锥体中拉伸形成带电的喷射流并雾化。由于静电排斥作用,带电雾滴发生高速地弯曲或鞭动,随着溶剂挥发或熔体冷却,得到直径在几十纳米到几十微米之间的颗粒最终落在收集装置上。
与传统的微纳米载药颗粒制备技术相比,高压静电喷雾方法能够制备出直径更小的颗粒。而且颗粒的尺寸可控性好、直径大小分布很窄,在电喷的过程中因携带电荷相互排斥而具有很好的自分散性。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不仅可以直接将电流体转化为微纳米颗粒,而且由于干燥速度极快,微纳米颗粒能够最大限度维持药物在载体物质中的高度分散状态。
虽然高压静电喷雾法有诸多优越性,但是目前的高压静电喷雾装置很难在较短时间内生产大量的微纳米颗粒,因此,如何提升微纳米颗粒的生产效率一直备受相关领域研究者们的关注。
为提升微纳米颗粒的生产效率,C.N.Ryan等人以及Joon Sang Kang等人的文章中提出,可在喷射口边缘处制作多个细微尖端或微小的引流槽,以引导在喷射口边缘尖端或引流槽处同时产生多个带电喷射流,以提升静电喷雾法粒子单位时间的产量。但是,这种方法很难控制每个喷射口维持统一稳定的流量,而且总流速一旦超过某个特定数值,就无法再生成稳定的Taylor锥。
Marion Sausse Lhernould等在文章中提出了一种二叉树结构的多通道多针电喷方法,即,使高分子溶液先从一个通道进入,然后每个通道都分成2个,3次分叉之后形成8个出液通道,以此来提升颗粒的生产效率。但是,这个方法由于液体通路较长,很容易产生管道堵塞现象。而且整个喷头为全体连通的管道,一旦堵塞,很难疏通,难以持续利用;另外,多个金属通道导致相邻通道喷出的液体之间的静电排斥较强,很难形成竖直稳定的泰勒锥,因此难以形成颗粒大小稳定可控的微纳米颗粒。另一方面,制备所需的细微尖端或微小多通道的引流槽需要的设备与成本极高,因此限制了提高产率的普及实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293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纯钛烤瓷基底用包埋材料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医用采集管固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