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旋转电机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27729.2 | 申请日: | 2015-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5252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6 |
发明(设计)人: | 山口直志;井上雅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K7/20 | 分类号: | H02K7/20;H02K3/28;B60K6/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正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17 | 代理人: | 韩登营;栗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 电机 单元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旋转电机单元,其同时满足驱动用马达及发电用发电机的不同需求特性,且生产性较高。定子线圈(15A)具有收纳于规定数量的槽(14A)的外周侧的外周侧绕组部(51)及收纳于规定数量的槽(14A)的内周侧的内周侧绕组部(52),外周侧绕组部(51)与内周侧绕组部(52)共享槽(14A),从定子铁心(13A)、(13B)的另一面13d侧的角度来看,内周侧绕组部(52)配置为相对于外周侧绕组部(51)向规定方向至少错开一个槽。发电机(10A)配置为使内周侧绕组部(52)相对于外周侧绕组部(51)错开的方向与能量回收时产生的发电转矩方向相同,马达(10B)配置为使内周侧绕组部(52)相对于外周侧绕组部(51)错开的方向与驱动时产生的驱动转矩方向相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驱动用马达与发电用发电机两个旋转电机的旋转电机单元。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作为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驱动装置,其包括驱动用马达与发电用马达两个马达,以提高燃油效率(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在这样的驱动装置中,为了提高生产性,有时会使用具有如下特点的驱动马达和发电用马达:其以相同的方式卷绕定子槽内的线圈,包含槽内的线圈配置的定子的轴向剖面、即电磁部的剖面形状相同。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专利WO2009/128288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混合动力系统中使用的驱动用马达及发电用马达分别需要具有不同的特性。即,为了提高加速性能,驱动用马达需要高转矩,另一方面,为了提高静音性,发电用马达需要抑制转矩脉动。但是,当使用电磁部的剖面形状相同的驱动用马达与发电用马达的情况下,难以满足两种特性,需要设定处于两者中间的特性。另一方面,可以考虑使用电磁部的剖面形状不同的驱动用马达与发电用马达,但这会成为增加成本的主要原因,故不理想。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电机单元,其同时满足驱动用马达及发电用发电机的不同需求特性,且生产性高。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中的发明为一种旋转电机单元(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旋转电机单元10),其包括驱动用马达(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马达10B)及发电用发电机(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发电机10A)两个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旋转电机具有定子(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定子12A及定子12B),其中,所述定子包括:定子铁心(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定子铁心13A及定子铁心13B),其中,沿轴向贯穿的多个槽(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槽14A、14B)以等间隔配置在该定子铁心的圆周方向上;以及多相的定子线圈(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线圈15A、15B),其以分布式绕组的方式分别配置在所述多个槽内,
所述各相的定子线圈具有:外周侧绕组部(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外周侧绕组部51),其被收纳于规定数量的所述槽的外周侧;和内周侧绕组部(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内周侧绕组部52),其被收纳于规定数量的所述槽的内周侧,
所述外周侧绕组部与所述内周侧绕组部共享所述槽,并且从轴向的一侧(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定子铁心13A、13B的另一面13d侧)的角度来看,所述内周侧绕组部配置为相对于所述外周侧绕组部向规定方向(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顺时针方向)至少错开一个槽,
所述驱动用马达的所述定子线圈的错开方向与转矩方向相反,
所述发电用发电机的所述定子线圈的错开方向与转矩方向相同。
技术方案2中的发明除了具有技术方案1的结构外,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用马达的所述定子与所述发电用发电机的所述定子在同一旋转轴线上彼此相向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277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