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催化水生态综合治理河道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27627.0 | 申请日: | 2015-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0966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01 |
发明(设计)人: | 童宁军;章俊;陈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天河水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E02B3/02 |
代理公司: | 宁波奥圣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3226 | 代理人: | 何仲 |
地址: | 315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催化 水生 综合治理 河道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体生态修复领域,具体地讲是一种光催化水生态综合治理河道的方法。
背景技术
城镇的排污口所排出的污水最终会流至城镇河道当中,污水流入河道后,在河道内被稀释、扩散,使污染区域增大,加上是上游受污染的水体源源不断进入,使得待治理区域的水体很快被污染,这也是流动性水体治理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排入城镇河道的污水同时还呈现污染的复杂化,不仅体现在氮、磷元素超标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同时还给河道带来了难降解有机物的污染。采用单一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已经难以治理或控制外来污染源。
对于城镇河道的治理,由于不断地有新的污染物的加入,而且污染物的多样化和不特定性,使得镇河道的治理极其困难。工业废水和居民生活废水是镇河道的主要污染源,除了大量的淀粉、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物,还存在一些病原菌、氯化物、硫酸盐、磷酸盐、碳酸氢盐等无机盐类,导致大量有机或无机悬浮物及藻类存在于水体之中,致使河水发臭,并常常伴有黑色的河底沉积物上浮。
在现有技术中,在城镇河道的生态净化中,通常仅将微生物分解和水生植物的净化相互结合来实现水体的生态净化,当然还会添加一些辅助的过滤装置。有时还会在不同上下游设置多个沉淀池以提高净化修复效果。但现有技术之生态净化修复方法都忽视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在污水处理的过程中,却又不断地被上游来水污染着。因此,现有技术不能解决外来污染源的问题,难以彻底完成生态净化和修复。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既能净化上游来的不达标河水,也能处理沿岸排放的各类生产生活废水,同时恢复河道生态的光催化水生态综合治理河道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以下步骤的光催化水生态综合治理河道的方法,包括:
1)确定待治理河道的上下游范围,在河道上分别拦筑水坝,形成上游水坝和下游水坝;
2)自排污口处往下游方向,在河道中沿岸设置隔水屏,从而在隔水屏与河岸之间形成导流槽;
3)在导流槽中,自前往后,依次布置有微生物接触氧化区、第一光催化区和第一植物区,所述的第一光催化区内设置光催化网,所述的第一植物区种植挺水植物或浮叶植物;
4)上游水坝后的主河道内布置第二光催化区,所述的第二光催化区内也设置光催化网,在主河道两侧布置第二植物区,所述的第二植物区种植沉水植物。
采用以上方法,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将排污口排出的高浓度污水与上游流下的水进行隔离,并在隔离后分别施以不同的净化措施,排污口排出的污水经微生物接触氧化区由微生物分解,再经第一光催化区催化降解,然后由下游挺水植物进一步净化后排至主河道;上游来水漫过上游水坝,流入主河道,经第二光催化区催化降解,第二植物区的沉水植物对河道底泥有着良好的净化作用。本发明采用隔离治理的方法,有效地防止排污口污水被稀释而增加治理难度,节约了治理成本。
作为改进,在步骤1)之后,对上游水坝和下游水坝围住的河道内进行抽水,并控制水位,以便进行步骤2)的工序。
作为改进,所述的隔水屏由多个隔水单元组成,每个隔水单元包括隔水布、加强筋和设置在隔水布两端的连接扣,所述的加强筋竖直均匀排布于隔水布上,隔水屏的底部设有有容置泥沙的沙袋。采用该设计,所述的隔水屏底部通过沙袋进行隔离,起到隔水密封的效果,并通过连接扣首尾连接隔水单元,形成隔水屏。
作为改进,在所述的隔水单元上部设置浮体;通过浮体可以上浮并将隔水单元自然拉直。
作为改进,所述的隔水屏还包括桩体,沿导流槽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个桩体,所述的隔水单元通过提手拉环连接于桩体上。起到了固定隔离单元的作用。
作为改进,在导流槽内微生物接触氧化区中设有微生物载体,并设置微纳米曝气管对该区域水体曝气,所述的微纳米曝气管与岸上曝气机连接。对该区域进行曝气,提高了含氧量,起到强力降解COD和氨氮的作用。
作为改进,在步骤4)之后,逐渐恢复水位,在河道内投加水质净化微生物,然后再投加贝类和鱼类。
附图说明
图1为河道改造的结构示意图。
图2隔水屏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1、河道,2、排污口,3.1、上游水坝,3.2、下游水坝,4、隔水屏,4.1、隔水布,4.2、加强筋,4.3、连接扣,4.4、沙袋,4.5、浮体,4.6、提手拉环,5、导流槽,6、微生物接触氧化区,7、第一光催化区,8、第一植物区,9、第二光催化区,10、第二植物区。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天河水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天河水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2762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