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分段上向深孔落矿零空区跟随充填采矿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022879.4 | 申请日: | 2015-01-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335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2 |
| 发明(设计)人: | 邓红卫;周科平;周彦龙;康海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E21F15/00 | 分类号: | E21F15/00 |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 43114 | 代理人: | 邓建辉 |
| 地址: | 410083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段 深孔落矿零空区 跟随 充填 采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下金属矿的采矿方法,特别是涉及高分段上向深孔落矿充填采矿法,主要适用于矿岩破碎、稳定性欠佳的倾斜中厚矿体或厚大矿体。
背景技术
针对矿岩破碎、稳固性较差的倾斜中厚矿体或厚大矿体,由于空区规模受到严格限制,势必面临采场规模受约、产能受限的窘境。采用传统采用空场与崩落法势必贫损严重,同时安全隐患突出,应用常规充填法支护成本高,工序复杂,产能低,此外常规开采的机械化规模化应用面临极大障碍。因此矿岩破碎限制回采规模与增加产能现实需求的矛盾成为此类矿体安全、高效、经济回采的瓶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矿岩破碎不稳固对空区规模有严格要求的条件下,实现高分段深孔落矿,同时保障安全、高效、经济与规模化的有机整合、形成边采边充的高分段上向深孔落矿零空区跟随充填采矿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高分段上向深孔落矿零空区跟随充填采矿法,先在阶段矿房顶端施工凿岩硐室并支护形成作业空间,同时创建底端受矿结构并上向扩孔形成补偿空间完成采切工作;随后由凿岩硐室钻竖向深孔,兼顾边界预裂光面爆破炮孔配置;实行上向分段爆破,留矿出矿确保出矿过程零空区,同时保证补偿空间;终次爆破适当放矿后,矿堆顶部构置挠隔层,隔层上覆废石跟随放矿充填顶部空区;放矿事毕由顶端浇灌料浆实现矿房废石胶结充填。
具体步骤如下:
(1)矿房平行矿体走向布置,分矿房矿柱间隔回采,矿房高度为阶段高度,厚度为1~2排受矿漏斗有效服务厚度;
(2)沿矿体底部上下盘平行布置运输平巷,由运输平巷掘进出矿横巷通达矿体,出矿横巷上掘扩孔形成受矿漏斗,之后继续上扩形成拉底空间;
(3)由上阶段运输平巷沿矿体顶端设置联络巷通达矿体,构筑凿岩硐室,完善护顶支护工作,贯通通风、行人、设备、充填通路;
(4)由凿岩硐室钻竖向大直径深孔贯穿矿房,矿房边界依预裂光面爆破原理设置合理炮孔参数;
(5)上向分段装药微差控制爆破,崩落矿石接近上部矿体或挤压充满矿房;
(6)充分通风后计量放矿,约束空区规模确保适当补偿空间,借助炮孔测控与放矿计量技术指导放矿决策与循环作业,或充分应用下向挤压爆破来追求更优块度;
(7)严格预测控制终次爆破,依先前作业循环铺垫构建合理平台,确保最终崩落矿石接近充满矿房,控制放矿后进行顶部平场,暂留1.5m~2.5m的顶部空间;
(8)顶部平场后构筑挠隔层;
(9)挠层构置完毕贯通顶端废石输运通道,堆填上部空区,随即底部按漏斗有序出矿,上部同步跟随充填废石,挠层阻断矿石废石混合,钢条便于挠层定位趋中、克服边角凸石,长钢索借助挠层下降测距来指导决策放矿结构,同时捆扎废石;
(10)放矿结束后封堵相关通道,顶部架设充填管线实施胶结充填,充填料浆确保较好流动性与渗透性,侧重边壁灌浆控制与胶结质量,实现矿房的废石胶结充填。
上述步骤(3)中所述的护顶支护为喷锚护顶支护。
上述步骤(8)中所述的顶部平场后构筑挠隔层,主料为柔性钢材与高韧性滤布,结合矿房平面尺寸布置主筋规格网度,配置辅筋及裹覆绳网滤层,边角焊接上曲钢条与长钢索,长钢索联系联络道,形成具有刚度、挠度及滤水性质的隔层。
还包括(11)养护合理龄期同途径回采相邻矿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高分段上向深孔落矿零空区跟随充填采矿法,先在阶段矿房顶端施工凿岩硐室并支护形成作业空间,同时创建底端受矿结构并上向扩孔形成补偿空间完成采切工作;随后由凿岩硐室钻竖向深孔,兼顾边界预裂光面爆破炮孔配置;实行上向分段爆破,留矿出矿思路确保出矿过程零空区,同时保证补偿空间;终次爆破适当放矿后,矿堆顶部构置挠隔层,隔层上覆废石跟随放矿充填顶部空区,借鉴崩落法再造保护层思想;放矿事毕由顶端浇灌料浆实现矿房废石胶结充填;回采过程近乎“零空区”,且实现大规模、经济胶结充填采矿,充分践行了安全高效与环保协同作业的新时代发展理念与需求。
本发明在破碎矿岩环境条件下创造了大规模作业的条件,再造环境下实现了不利矿体的安全、高效回采,废石胶结充填在实现废物利用的同时亦更优地保证了区域岩体受力结构及稳定性,且为规模化计划化、数字化建设也构建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出色地诠释了绿色开采与协同开采的时代要求与理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未经中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228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空气压缩装置及使用方法
- 下一篇:一种车载台阵式长隧道施工除尘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