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传声器风噪声抑制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19218.6 | 申请日: | 2015-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0698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30 |
发明(设计)人: | 侍艳华;周瑜;赵龙江;王坤博;冯晖;马宁;冯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R1/08 | 分类号: | H04R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21 | 代理人: | 陈红燕 |
地址: | 10001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传声器 噪声 抑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传声器风噪声抑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传声器风噪声抑制的装置。
背景技术
传声器风噪声特指风与置于其中的传声器结构直接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噪声。这种噪声不是由于风引起的环境背景风噪声。
传声器在室外环境下工作时,由于风的作用会引起极大的传声器风噪声,这种传声器风噪声影响极大的降低了传声器的探测距离和探测精度等关键指标,使装备的环境适应性能差。尤其是在高风速下,传声器风噪声的产生主要是传声器与空气流场发生比较剧烈的相互作用,空气流场由于传声器的作用,破坏了其均匀性,产生分离流、涡流和湍流,从而产生风噪声。风速越大,相互作用越强,产生的风噪声会越大。
传声器风噪声抑制技术是指通过对传声器采取适当的防风措施,如加装防风罩、风锥或空心罩筒,并对防风罩、风锥或空心罩筒的形状、结构等进行设计,减小风与传声器的直接作用,削弱对空气流场的影响,从而达到降低风噪声对声探测装备性能影响的目的,保证声探测装备在一定的风环境下能够正常工作。
为了达到抑制风噪声的目的,传声器的防风装置必须具备两个功能:防风功能和透声功能。防风功能是为传声器提供一个气流扰动小的相对稳定的环境;透声功能是保证目标声信号能够尽量少衰减的通过防风装置,让传声器能够探测到目标声信号。
传声器在高风速的环境(例如将传声器安装在高速移动的装备上)中时,传声器的风噪声主要是由于高速流动的气体与传声器结构相互作用产生的涡流和湍流而产生的噪声。当外界风速较小时,采用多孔聚合物防风罩基本能满足传声器防风的要求,而在高风速应用环境时,多孔聚合物防风罩已不能消除风噪声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传声器风噪声抑制的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传声器风噪声抑制的装置,包括鼻锥、圆筒状结构的湍流屏蔽筒、导流帽;所述湍流屏蔽筒的首尾两端分别与所述鼻锥以及导流帽同轴心相连接,所述湍流屏蔽筒的外部直径与所述鼻锥的锥底直径以及所述导流帽的帽底直径一致,所述鼻锥、湍流屏蔽筒以及导流帽均具有光滑的外表面,且所述鼻锥与导流帽的外部形状为能减小气流形成的风噪声的流线型结构。
所述鼻锥的表面上开设有用于提高外部声音透过率的声音接收孔。
所述声音接收孔上覆盖设有至少一层片状网。
所述声音接收孔为栅形条孔,环设在所述鼻锥上。
所述栅形条孔位于所述鼻锥的近锥底的位置。
所述湍流屏蔽筒内的尾部处安装有传声器。
所述湍流屏蔽筒的首尾两端与所述鼻锥以及导流帽为拆卸式连接。
所述湍流屏蔽筒的首尾两端与所述鼻锥以及导流帽为螺纹连接。
所述导流帽内部预留有用于传声器的连接线引出的连接线引出孔。
所述鼻锥、湍流屏蔽筒以及导流帽由金属材料制作。
本发明传声器风噪声的抑制装置通过采用多节复合结构,所述鼻锥及导流帽的外部形状为能减小气流形成的风噪声的流线型结构,且所述鼻锥、湍流屏蔽筒以及导流帽的外表面为光滑的表面,从而能够在高风速下降低气流与传声器结构相互作用产生的噪声,从而提高传声器在高风速下的测量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传声器风噪声抑制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发明的实质性特点和优势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列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所示,一种用于传声器风噪声抑制的装置,包括鼻锥1、圆筒状结构的湍流屏蔽筒2、导流帽3;所述湍流屏蔽筒的首尾两端分别与所述鼻锥以及导流帽同轴心相连接,所述湍流屏蔽筒的外部直径与所述鼻锥的锥底12的直径以及所述导流帽的帽底31直径一致,所述鼻锥、湍流屏蔽筒以及导流帽均具有光滑的外表面,且内部具有空腔,且所述鼻锥与导流帽外部形为能减小气流形成的风噪声的状流线型结构。
具体实现上,所述鼻锥的前端11至所述的鼻锥的锥底12为子弹头式的流线型结构,这种流线型结构,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小对风的阻力,减小高速气流在鼻锥表面产生的分离流、涡流和湍流,从而降低气流与鼻锥表面结构摩擦而产生的噪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192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针对多种语言处理内容的语音合成
- 下一篇:一种染色明胶软胶囊壳废料的脱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