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反射波的地震数据静校正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18573.1 | 申请日: | 2015-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7012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3 |
发明(设计)人: | 孔凡勇;王利业;张秀丽;苏卫民;李献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36 | 分类号: | G01V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27 | 代理人: | 党晓林,李永强 |
地址: | 072751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反射 地震 数据 校正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震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针对陆上地震勘探数据的一种基于反射波的地震数据静校正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地震勘探是寻找和勘探石油天然气的主要方法。主要工作包括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三个步骤。地震数据处理主要为地震资料解释提供资料成果,地震数据处理的内容很多,主要有静校正、去噪、反褶积、速度分析、动校正、叠加和偏移等。基础地震理论中假定激发点与接收点是在一个水平面上,并且地层速度是均匀的。但实际上地面常常不平坦,在地表附近一定深度内常存在地震波传播速度比它下面地层(称为高速层)低很多的低降速带,在许多地区低降速带的厚度非常厚且在平面上厚度和速度存在较大的变化,从而影响了地震资料成果的质量。因此,在地震数据处理时必须先消除近地表低降速带对地震数据的影响,这个过程称为静校正。静校正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其后地震数据的处理。
现有的静校正方法主要包括模型法、层析法等。其中,模型法是利用近地表调查点(包括微测井、小折射等)获得的低降速带资料内插整个近地表的结构,控制点之间的表层结构是由内插而来,因此精度较低,分辨率不高,在实际生产中只用来计算近地表结构简单区的静校正。层析法是通过初至旅行时直接反演近地表层结构,与模型法类似,层析法的细节不足,尤其对初至的精度敏感性较高,需要更加准确的初至拾取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反射波的地震数据静校正方法及装置,以提高地震数据的分辨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基于反射波的地震数据静校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从地震数据上拾取的反射波旅行时校正到零炮检距;
从校正后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分离出炮点及检波点的单程垂直反射波旅行时;
根据所述炮点及检波点的单程垂直反射波旅行时以及所述炮点及检波点的低降速带的时深关系曲线得到所述低降速带的厚度;
根据所述低降速带的厚度和所述单程垂直旅行时计算所述地震数据的静校正量;
根据所述静校正量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静校正。
本发明的静校正方法中,还包括:
在所述校正到零炮检距之前,先将各检波点拾取的反射波旅行时进行相位及井深校正。
本发明的静校正方法中,所述校正到零炮检距,包括以下步骤:
a、根据时深关系曲线v0=mti5+nti4+oti3+pti2+qti+r计算出反射波平均速度v0;
b、根据公式获得一炮中第i个检波点的当前校正到零炮检距的反射波旅行时t'0i;
c、令ti=t'0i;
d、重复以上步骤a-c,直至当前次迭代计算出的t'0i与所述当前次的上一次迭代计算出的t'0i之差小于预设值为止,并将所述当前次迭代计算出的t'0i作为该炮中第i个检波点的校正到零炮检距的反射波旅行时t0i;
e、重复以上步骤a-d,直至计算出该炮中每个检波点的校正到零炮检距的反射波旅行时;
f、重复以上步骤a-e,直至计算出每炮中每个检波点的校正到零炮检距的反射波旅行时;
其中,ti为每炮中第i个检波点的反射波旅行时,m、n、o、p、q、r分别为ti各次多项式的系数,且r为常数,x为炮检距。
本发明的静校正方法中,所述从校正后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分离出炮点及检波点的单程垂直反射波旅行时,包括以下步骤:
将校正后的反射波旅行时平均分离到炮点和检波点;
计算每炮中每个检波点校正到零炮检距的反射波旅行时与该炮中所有检波点校正到零炮检距的平均反射波旅行时之差Δt0i,并计算每炮中每个检波点高程与该炮中所有检波点的平均高程之差ΔZ'Ri;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1857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