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获取用户常规活动区域的方法与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15542.0 | 申请日: | 2015-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3939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3 |
发明(设计)人: | 李勐;刘强;赵泽;黄希;崔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L12/26 | 分类号: | H04L12/26;H04L12/24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华伟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80 | 代理人: | 王勇 |
地址: | 10019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获取 用户 常规 活动 区域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网络监控和数据分析领域,尤其涉及对用户行为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
背景技术
活动区域的划定多用于电子围栏、医疗看护等应用系统中,该类应用使用前端设备捕获被看护用户的位置与行为信息,通过设定用户的活动区域,可及时对被看护用户超出活动区域等异常行为进行记录与报警,防止意外发生。当前,随着智能手机与可穿戴技术的快速发展,诸多看护相关的应用需要使用活动区域划定功能,但现有的活动区域划定方法在便捷性与精度上并不能很好的满足需求。例如,现有老年人走失报警应用中多使用规则形状对常规活动区域进行划定与存储,当活动区域本身形状为中空、不规则的图形时,表示较为困难,划定精度难以提高;同时,现有应用中多采用监护人手工划定的方式,一旦被监护人的常规活动区域有所变动,则需要人工及时进行更新,整体操作较为繁琐;此外,现有应用中的活动区域划定功能单调,只能对被监护人是否走出划定区域进行简单判断,无法给出进一步的分析与不同程度的警告。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新的获取用户常规活动区域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获取用户常规活动区域的方法,其中预设的监控范围包括多个网格,所述方法包括:
(a)根据采集的用户位置数据更新各个网格的位置数据密度,每个网格的位置数据密度为一定时间段内用户出现在该网格的次数,其中网格的大小是基于网格的位置数据密度的变化进行调整的;
(b)响应于对用户常规活动区域的查询,选择位置数据密度大于预定阈值的网格作为用户常规活动区域;
上述方法中,所述对网格大小进行调整可包括根据网格内数据分布的均匀程度对网格进行拆分。
上述方法中,每个网格可包括等分的四个象限,所述根据网格内数据分布的均匀程度对网格进行拆分可包括:
随着新采集的位置数据加入网格和/或从网格中删除过期的位置数据,统计该网格的各个象限中位置数据的个数,如果其中两个象限的位置数据的个数之间的差值大于设定的拆分阈值时,将该网格按照其四个象限拆分为四个新网格。
上述方法中,所述对网格大小进行调整还可包括根据相邻网格间数据分布的均匀程度对网格进行合并。
上述方法中,所述相邻网格间数据分布的均匀程度对网格进行合并可包括:
随着新采集的位置数据加入网格和/或从网格中删除过期的位置数据,判断是否存在与该网格相邻且曾隶属于同一原始网格的三个网格,如果存在,则统计各个网格内位置数据的个数;
如果各个网格内位置数据的个数之间的最大差值小于设定的合并阈值时,将合并这四个网格。
上述方法中,还可包括判定先前采集的位置数据是否过期,以及从网格中删除过期的位置数据。
上述方法中,所述步骤(a)还可包括判断是否存在与当前采集的用户位置数据对应的网格,如果没有,则建立与该位置数据对应的网格并设置该网格的位置数据密度为1。
又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获取用户常规活动区域的系统,其中预设的监控范围包括多个网格,所述系统包括:
采集设备,用于采集用户位置数据;
监控设备,用于根据采集的用户位置数据更新各个网格的位置数据密度,每个网格的位置数据密度为一定时间段内用户出现在该网格的次数,其中网格的大小是基于网格的位置数据密度的变化进行调整的;
查询设备,用于接收对用户常规活动区域的查询,以及选择位置数据密度大于预定阈值的网格作为用户常规活动区域;
上述系统中,所述监控设备还可以用于根据网格内数据分布的均匀程度对网格进行拆分,以及根据相邻网格间数据分布的均匀程度对网格进行合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以动态网格的形式来管理和更新用户位置的历史数据,并根据对网格内位置数据点的密度的实时统计得出用户的常规活动区域,避免了使用手工划定带来的不便。而且,通过网格的合并和拆分,既可以实时地反映用户常规活动轨迹区域,又能在节省存储开销的同时保证查询的速度和精度。
附图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网格拆分和合并过程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155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