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双季稻的三熟制晚稻生态厢沟移栽栽培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13512.6 | 申请日: | 2015-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8496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7 |
发明(设计)人: | 黄璜;郑华斌;傅志强;陈灿;贺慧;廖晓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16/00 | 分类号: | A01G16/00;A01G9/02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43113 | 代理人: | 马强,李发军 |
地址: | 410128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双季稻 三熟 晚稻 生态 移栽 栽培 方法 | ||
1.一种基于双季稻的三熟制晚稻生态厢沟移栽栽培方法,所述三熟制为双季稻加冬季作物一年三熟的种植制度;其特征是,该移栽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早稻田开挖厢沟:早稻移栽或直播前将田块整理成厢面,厢宽50-100cm,相邻两厢之间开厢沟,厢沟宽10-30 cm,厢沟深15-40cm;早稻种植在厢面上;
2) 早稻收获前的水分管理:晒硬厢面,厢沟中保留1-3cm的水层;
3) 早稻茎秆处理:早稻成熟收割时,将早稻茎秆或茎秆碎屑均匀铺撒在厢面上;
4) 厢沟清沟摊泥:早稻收获后不翻耕、不灌水,保持田面干燥,在厢面撒施肥料,然后将厢沟中的泥水翻旋至厢面,并使厢沟中的稀泥均匀摊铺在厢面上,由上至下形成了稀泥层、茎秆层和土壤层的生态厢面;
5) 晚稻移栽:厢面稀泥未干前移栽晚稻;
6) 田间管理:管理水、肥,控制病虫害;
7) 晚稻收割:晚稻成熟收割时,将晚稻茎秆或茎秆碎屑均匀铺撒在厢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双季稻的三熟制晚稻生态厢沟移栽栽培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厢宽80-100cm,沟宽15-20 cm,沟深20-25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双季稻的三熟制晚稻生态厢沟移栽栽培方法,其特征是,步骤3)对早稻茎秆处理时采用联合收割机收割作物,如收割机自带碎草功能,则将作物茎秆均匀切碎;如收割机不带碎草功能,则加宽收割机排料口,扩大茎秆散落面,厢面茎秆基本铺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双季稻的三熟制晚稻生态厢沟移栽栽培方法,其特征是,步骤4)清沟摊泥采用链式开沟机清沟,开沟前在厢面上均匀撒施氮肥总量的60%、钾肥总量的60%和全部磷肥,或撒施等量的复合肥;
三种化肥的总量分别为:氮肥纯N为150.0kg/hm2-180.0kg/hm2,钾肥K2O为120.0kg/hm2-144.0kg/hm2,磷肥P2O5为75.0kg/hm2-90.0kg/hm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双季稻的三熟制晚稻生态厢沟移栽栽培方法,其特征是,步骤5)晚稻移栽时,移栽的秧苗为软盘育成的带土秧苗或传统育秧方法的秧苗,秧苗根部带泥,采用插秧机或抛秧机将秧苗均匀移栽至厢面,插秧机的移栽规格为行距25cm-35cm×株距15cm-20cm,而抛秧的规格为25-30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双季稻的三熟制晚稻生态厢沟移栽栽培方法,其特征是,步骤6)田间管理包括:
(1)追肥:视苗情于移栽后7-15天内追施氮肥总量的30%;水稻幼穗分化期、穗肥视苗情施氮肥总量的10%和钾肥总量的40%;三种化肥的总量分别为:氮肥纯N为150.0kg/hm2-180.0kg/hm2,钾肥K2O为120.0kg/hm2-144.0kg/hm2,磷肥P2O5为75.0kg/hm2-90.0kg/hm2;
(b)管水:水分管理以厢沟蓄积降雨为主,适当补灌;水分管理全程以保水、蓄水为主;幼穗分化期、乳熟期以后以排水为主;
(c)病、虫、草防治:病、虫、草害防治以生物防治为主,物理防治和药剂防治为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双季稻的三熟制晚稻生态厢沟移栽栽培方法,其特征是,步骤7) 晚稻收割时,采用联合收割机收割晚稻,同时如收割机自带碎草功能,则将作物茎秆均匀切碎,均匀铺撒在厢面上;若收割机不具备碎草功能,则加宽收割机排料口,扩大茎秆的散落面,将茎秆均匀铺撒在厢面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农业大学,未经湖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1351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