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刚性驱动、柔顺调控的自适应机器人关节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13303.1 | 申请日: | 2015-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26713B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13 |
发明(设计)人: | 蔡世波;李昆;钱振;鲍官军;胥芳;杨庆华;张立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J17/02 | 分类号: | B25J17/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斯可睿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41 | 代理人: | 王利强 |
地址: | 310014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刚性 驱动 柔顺 调控 自适应 机器人 关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器人领域,尤其是一种机器人关节。
背景技术
目前,机器人的转动关节驱动原理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电 机驱动,通过齿轮、绳索、滑轮等传动,这类关节具有较好的刚性及 被动柔性,但是不具备主动柔性;另一类是通过流体驱动,这类关节 具有较好的主动柔性,但是刚性表现不足。然而,机器人尤其是机器 人灵巧手在进行抓、握操作时,一方面需要其根据抓、握对象的不同 保持足够的抓持力,并根据需要实时调整抓持力;另一方面又需要其 具有较好的主动柔性来保证其本质安全性,同时还要保证被抓、握对 象的安全性、舒适性。这就要求机器人仿人灵巧手需要同时具备刚性、 被动柔性、主动柔性三种特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已有机器人关节的无法同时具备刚性、被动柔性、主动 柔性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同时具备刚性、被动柔性、主动柔性的 刚性驱动、柔顺调控的自适应机器人关节。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刚性驱动、柔顺调控的自适应机器人关节,该关节位于机器 人的前杆和后杆的连接处,所述自适应机器人关节包括磁流变柔顺控 制器和磁控变刚度驱动器,
所述磁流变柔顺控制器包括密封腔体、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电 磁线圈,所述密封腔体内填充磁流变液,所述密封腔体内设置第一齿 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齿轮的第一 齿轮轴、第二齿轮的第二齿轮轴均分别伸出所述密封腔体,所述密封 腔体的侧边安装用以改变密封腔体内磁场强度的电磁线圈,所述第一 齿轮轴固定安装在所述前杆的下部;
所述磁控变刚度驱动器包括电机、旋转磁铁摩擦片、离合器腔体、 弹簧、弹簧端摩擦片和离合器传动轴,所述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后杆 内,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安装所述旋转磁铁摩擦片,所述旋转磁铁摩 擦片为具有调节磁场强度功能的旋转电磁铁,所述旋转磁铁摩擦片与 弹簧端摩擦片正对,所述弹簧端摩擦片与离合器传动轴一端连接,所 述离合器传动轴的中部安装在离合器腔体上,靠近弹簧端摩擦片侧的 离合器传动轴上套装弹簧,所述弹簧一端连接在离合器腔体内,所述 弹簧的另一端与弹簧端摩擦片连接;所述离合器传动轴的另一端安装 第一伞轮;
所述第二齿轮轴固定在所述后杆的上部,所述第二齿轮轴与所述 离合器传动轴呈相互垂直,所述第二齿轮轴上安装第二伞轮,所述第 二伞轮与所述第一伞轮啮合。
进一步,所述前杆的下部开有下凹槽,所述密封腔体的上部伸入 所述下凹槽内,所述电磁线圈位于下凹槽底部。
再进一步,所述后杆的上部开有上凹槽,所述电机位于所述上凹 槽的底部,所述离合器腔体位于上凹槽的中部,所述第二齿轮轴位于 所述上凹槽的上部。
更进一步,所述离合器腔体的下部设有开口朝下的圆柱形槽,所 述圆柱形槽的内径比所述旋转磁铁摩擦片、弹簧端摩擦片大,所述旋 转磁铁摩擦片和弹簧端摩擦片大小相等,所述旋转磁铁摩擦片、弹簧 端摩擦片和弹簧依次位于所述圆柱形槽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同时具备刚性、被动柔性、主动 柔性的刚性驱动、柔顺调控。
附图说明
图1是刚性驱动、柔顺调控的自适应机器人关节的结构图。
图2是自适应机器人关节弯曲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3是磁流变柔顺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磁控变刚度驱动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参照图1~图4,一种刚性驱动、柔顺调控的自适应机器人关节, 该关节位于机器人的前杆1和后杆2的连接处,所述自适应机器人关 节包括磁流变柔顺控制器和磁控变刚度驱动器,
所述磁流变柔顺控制器包括密封腔体3、第一齿轮4、第二齿轮5 和电磁线圈6,所述密封腔体3内填充磁流变液7,所述密封腔体1 内设置第一齿轮4和第二齿轮5,所述第一齿轮4和第二齿轮5啮合, 所述第一齿轮4的第一齿轮轴8、第二齿轮5的第二齿轮轴9均分别 伸出所述密封腔体,所述密封腔体3的侧边安装用以改变密封腔体内 磁场强度的电磁线圈6,所述第一齿轮轴8固定安装在所述前杆1的 下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133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剪刀及其固定鱼线的方法
- 下一篇:双杆同心夹取机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