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孔膜的改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12834.9 | 申请日: | 2015-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0023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刘太奇;赵云腾;高宁;张晓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H01M2/16 | 分类号: | H01M2/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陈亮 |
地址: | 1026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高 分子量 聚乙烯 微孔 改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孔膜的改性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质、隔膜及电池外壳包装材料组成。在锂离子电池中,隔膜具有两个作用:一是将电池的正负极分隔开,防止两极接触而短路;二是使电解质中的锂离子通过。隔膜的性能决定了电池的界面结构、内阻,直接影响到电池的容量、循环性能及安全性。
由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孔膜有很强的抗外力穿刺的能力,其作为锂电池隔膜使用时能降低锂电池的短路率,从而提高锂电池的安全性。但现有技术方案所制备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孔膜仍存在孔隙率低、充放电容量低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孔膜的改性方法,通过该方法改性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孔膜具有较高的孔隙率、较高的充放电容量以及良好的循环性能。
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孔膜的改性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孔膜平铺在静电喷涂装置的接收台上;
利用所述静电喷涂装置以预先配制的聚合物喷涂液对所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孔膜进行聚合物喷涂处理;
通过控制喷涂时间来控制所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孔膜表面微米颗粒的量,得到改性后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孔膜。
所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孔膜为采用热致相分离法制备的聚乙烯分子量为80万~1000万的聚乙烯微孔膜。
所述预先配制的聚合物喷涂液具体包括:
将特定的聚合物溶解于溶剂配制得到的聚合物喷涂液,所述聚合物喷涂液的质量浓度为0.1-15%。
所述聚合物喷涂液的质量浓度优选为:3%。
所述特定的聚合物包括:能溶解于溶剂的由静电喷涂得到的纳米至微米颗粒的高分子材料。
所述特定的聚合物包括:聚偏氟乙烯,聚丙烯晴或聚丙烯。
制备所述聚合物喷涂液所采用的溶剂包括:丙酮、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甲醇和水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
制备所述聚合物喷涂液所采用的溶剂优选为:由丙酮和N,N-二甲基甲酰胺按照3:2的质量比配制而成。
在对所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孔膜进行聚合物喷涂处理的过程中:
喷涂电压为0.1-30kV,接收距离为15㎝。
所述喷涂电压优选为21kV。
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通过该方法改性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孔膜具有较高的孔隙率、较高的充放电容量以及良好的循环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孔膜的改性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按照本发明所举实例改性得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孔膜在锂电池中的放电容量曲线示意图;
图3为按照本发明所举实例改性得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孔膜在锂电池中的循环稳定性曲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孔膜的改性方法流程示意图,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1: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孔膜平铺在静电喷涂装置的接收台上;
在该步骤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孔膜为采用热致相分离法制备的聚乙烯分子量为80万~1000万的聚乙烯微孔膜。
步骤12:利用所述静电喷涂装置以预先配制的聚合物喷涂液对所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孔膜进行聚合物喷涂处理;
在该步骤中,该预先配制的聚合物喷涂液具体包括:
将特定的聚合物溶解于溶剂配制得到的聚合物喷涂液,所述聚合物喷涂液的质量浓度为0.1-15%,优选质量浓度为3%。
所述特定的聚合物包括:能溶解于溶剂的由静电喷涂得到的纳米至微米颗粒的高分子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未经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1283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 下一篇:插拔式电池堆安装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