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九孔鲍刺参混养用抗应激饵料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004117.1 | 申请日: | 2015-01-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729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1 |
| 发明(设计)人: | 王兴强;陈丽;曹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连云港) |
| 主分类号: | A23K1/18 | 分类号: | A23K1/18;A23K1/10;A23K1/14;A23K1/00;A23K1/16 |
| 代理公司: | 连云港润知专利代理事务所 32255 | 代理人: | 刘喜莲 |
| 地址: | 222000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九孔 刺参 混养 应激 饵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养殖用饵料,特别是一种能提高九孔鲍刺参混养抗应激能力的饵料。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海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带动了海水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综合化、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鲍参混合养殖技术是利用鲍参的生态互补性进行混养,这样既可充分利用有效水体,又能促进它的相互生长,而且周期内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单一海参、鲍鱼养殖,增加了养殖水体生态结构的空间成层性和生态灶的时空衔接。随着沿海九孔鲍、刺参养殖的发展,高密度、集约化鲍参混养发展迅猛,利用海水中天然浮游植物作为基础饵料的传统养殖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九孔鲍、刺参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由于研究机构和饲料厂家在开发九孔鲍、刺参饵料方面的工作还不够系统深入,目前养殖户普遍使用的鲍鱼饵料大多数不能同时满足九孔鲍和刺参混养的营养生理需求,市场上缺乏一种适用于九孔鲍、刺参混养的专用饵料,导致养殖成本过高。尤其是九孔鲍北移、刺参南移浙江、江苏沿海地区混养,由于养殖环境、特别是养殖水温的改变,用传统的饵料容易导致鲍参生长速度减缓,免疫力下降,甚至造成大面积死亡,所以开发九孔鲍刺参混养用抗应激饵料,通过营养免疫途径提高鲍参抗应激能力已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的能增强鲍参免疫力、提高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九孔鲍刺参混养用抗应激饵料。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是一种九孔鲍刺参混养用抗应激饵料,其特点是,该饵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
白鱼粉 10~15% 海带粉 20~50%;
紫菜 8~15% 豆粕 5~10%;
海浮泥 3~6% 海洋红酵母 2~8%;
石莼 2~16% 单胞藻 2~4%;
卵磷脂 1~4% 光合细菌 0.5~1%;
枯草芽孢杆菌 0.5~1% 酪酸梭菌 0.5~1%;
壳聚糖 0.5~1%。
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是:一种九孔鲍刺参混养用抗应激饵料,各原料的重量百分比是,
白鱼粉 12~13% 海带粉 30~40%;
紫菜 10~12% 豆粕 7~8%;
海浮泥 4~5% 海洋红酵母 4~5%;
石莼 8~12% 单胞藻 2~4%;
卵磷脂 2~3% 光合细菌0.7~0.8%;
枯草芽孢杆菌 0.7~0.8% 酪酸梭菌0.7~0.8%;
壳聚糖0.7~0.8%。
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是:一种九孔鲍刺参混养用抗应激饵料,各原料的重量百分比是,
白鱼粉 12% 海带粉 41%;
紫菜 12% 豆粕 9%;
海浮泥 5% 海洋红酵母 5%;
石莼 8% 单胞藻 3%;
卵磷脂 2% 光合细菌 0.7%;
枯草芽孢杆菌 0.8% 酪酸梭菌 0.8%;
壳聚糖 0.7%。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白鱼粉优选进口白鱼粉,所述的光合细菌、酪酸梭菌可以选用现有技术中公开的任何一种光合细菌、酪酸梭菌,比如:酪酸梭菌活菌散,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产氧光合细菌(蓝细菌、原绿菌),不产氧光合细菌(紫色细菌、绿色细菌)。
本发明饲料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制成:根据配方比例,首先对原料进行预处理,然后配料、混合、粉碎、蒸汽杀菌、干燥冷却、超微粉碎,压片成型,烘干制成九孔鲍刺参混养用抗应激饵料。
本发明九孔鲍刺参混养用抗应激饵料是根据鲍参对环境响应、特别是温度响应的营养免疫机制设计,能增强鲍参免疫力,提高成活率和生长速度,防治鲍参疾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连云港),未经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连云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041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