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用于皮带输送系统中的荷电水雾多相流除尘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003657.8 | 申请日: | 2015-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091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13 |
发明(设计)人: | 王科远;刘天娇;程宝圣;宋晓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能电力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45/22 | 分类号: | B65G45/22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33233 | 代理人: | 陆永强 |
地址: | 213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适用于 皮带 输送 系统 中的 水雾 多相 除尘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除尘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除尘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适用于皮带输送系统中的荷电水雾多相流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在物料的输送过程中,例如电厂的皮带输煤系统中由于落煤管中的煤块落在传送带上会激起大量粉尘,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多向气流,而粉尘,尤其是其中的极细微粉尘颗粒,则随气流而动,造成更大范围的粉尘污染,易造成输送过程中粉尘飘散,污染环境。自上世纪70年代美国科研人员提出干雾抑尘理论以来,抑尘技术的发展始终沿用这个思路,虽然较之传统手段节能节水,但是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尤其是对于10微米以下的,可被人体吸入肺部的极细微粉尘颗粒,该方法无法去除,这也就相应的降低了干雾抑尘技术的除尘效率。所以,为了提高除尘效率,解决对极细微粉尘颗粒的吸附问题,开发新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输煤过程气流缓冲加湿除尘落煤筒[申请号:02253499.7],由垂直落煤筒和水平皮带扣槽构成,垂直落煤筒上部设置有燃煤入口,水平皮带扣槽设置在垂直落煤筒的下端,垂直落煤筒的筒内侧下部设置有冲击气流缓冲室,冲击气流缓冲室的上部设置有气流卷吸孔,冲击气流缓冲室通过气流卷吸孔与垂直落煤筒相通,垂直落煤筒的下端与冲击气流缓冲室的下端相连通,冲击气流缓冲室的下端开口设置在水平皮带扣槽的上方,燃煤入口处设置有软质密封胶帘,垂直落煤筒的下端与水平皮带扣槽之间、冲击气流缓冲室下端与水平皮带扣槽之间设置有软质密封胶帘,垂直落煤筒的上部设置有水喷嘴,气流卷吸孔处设置有全雾化喷嘴。
上述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落煤筒内除尘效果差的问题,但是该方案依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防止极细微粉尘颗粒到处飘散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防止极细微粉尘颗粒的扩散的适用于皮带输送系统中的荷电水雾多相流除尘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适用于皮带输送系统中的荷电水雾多相流除尘装置,包括设置在皮带输送系统上方且内部具有腔室的导料罩体,所述的导料罩体上端封闭,下端设有与皮带输送系统相对应的敞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料罩体上端设有与导料罩体内部相连通的落料管,所述的落料管与导料罩体内均设有能在落料管和导料罩体内产生水雾颗粒且能使水雾颗粒带上电荷从而形成荷电水雾颗粒的荷电水雾产生机构,所述的导料罩体与落料管之间设有能形成分别与导料罩体和落料管相连通的环形气流通道的环形气流引导结构。
显然,该结构中,通过将物料下落产生的多向气流引导至环形气流通道内,物料下落时产生气流裹挟粉尘在环形气流通道内不断循环,直到能量耗尽直至下落,使粉尘无法扩散,通过荷电水雾产生机构使得环形气流通道内布满荷电水雾颗粒,以荷电形式提升水雾颗粒对粉尘颗粒的吸附团聚能力,使经过处理的粉尘团聚颗粒粒径增大,既能降低极细微粉尘颗粒存量,使其能够吸附更多更小粉尘颗粒,又能使之落回输煤带减少损耗。
在上述的适用于皮带输送系统中的荷电水雾多相流除尘装置中,所述的环形气流引导结构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对称设置在落料管的两侧。即环形气流通道的数量为两个,提高了除尘效率,增强了本装置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适用于皮带输送系统中的荷电水雾多相流除尘装置中,所述的环形气流引导结构包括设置在落料管与导料罩体之间的导风管,且所述的导风管一端与落料管侧部固定相连且该端与落料管内部相连通,所述的导风管另一端固定设置在导料罩体的上端且与导料罩体内部相连通。即通过在落料管侧部切割一个出口,焊接导风管,将导风管的另一端焊接在导料罩体上,这样导风管、落料管和导料罩体的管道空间共同形成一个闭环结构,物料下落时产生气流裹挟粉尘在环形气流通道内循环至能量耗尽,使粉尘混入物料中而不致飘散。
在上述的适用于皮带输送系统中的荷电水雾多相流除尘装置中,所述的导风管为弯曲管且导风管的弯曲拐点形成弧形过渡部。该结构便于气流的流动,进一步提高了防灰尘扩散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能电力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科能电力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0365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翻板转轮
- 下一篇:一种可折叠方便袋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