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油分离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480082830.1 | 申请日: | 2014-10-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764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 发明(设计)人: | 石山宗希;岛津裕辅;加藤央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25B43/02 | 分类号: | F25B43/02 |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刘杨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分离器 | ||
在本发明的油分离器中,本体容器内的捕捉件具有:被配置在流入配管侧的第1捕捉件部;以及被配置在流出配管侧,空隙率比第1捕捉件部低的第2捕捉件部,因此,由空隙率不同的捕捉件产生驱动力,利用该驱动力、重力和毛细管现象,本体容器内的油被输送到回油配管,能够防止油的再飞散,抑制油分离效率的降低,并且提高向压缩机返油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空气调节机的制冷回路所使用的油分离器。
背景技术
以往,周知有如下的油分离室,该油分离室包括:用于分离制冷剂气体内的油的油分离室;连结于该油分离室且设有使油附着于内壁的螺旋槽的制冷剂气体供给管;连结于所述油分离室的制冷剂气体排出管;为了积存从所述制冷剂气体供给管的内壁螺旋槽流入到所述油分离室的油而设于油分离室的底部的油积存部(参照专利文献1)。
在该油分离器的情况下,从压缩机的排出部被排出到制冷剂气体供给管的制冷剂气体经由设于制冷剂气体供给管的内壁的螺旋槽被供给到油分离室内,在通过螺旋槽时离心力作用而使比重大的油的粒子附着于螺旋槽,所附着的油沿着螺旋槽流入油分离室内。进入到油分离室的油沿着内壁面流落并积存在所述油积存部。积存了一定量的油由于压缩机的吸入部与排出部的压力的差而被送往压缩机的吸入部。另一方面,流入到油分离室的制冷剂气体从制冷剂气体排出管被送往冷凝器。
此外,作为另一例,周知有如下的空气调节机或制冷机的油分离器,该油分离器将入口管连接于本体容器的上部,并将出口管以及回油配管连接于本体容器的下部,且在所述本体容器的内部上方,设有向侧部内壁方向引导来自所述入口管的流体的流动的导风板,在侧部内壁设置有圆筒状筛网(参照专利文献2)。
在该油分离器的情况下,与油混杂的制冷剂气体从入口管向油分离器壳体内部流入,流动方向被导风板变更后,被引导向设置于油分离器壳体内壁的筛网。
这样地被引导向壳体壁的油被筛网吸附,被分离的油利用筛网的毛细管现象依次向下方输送,从筛网下端向壳体下部滴下。
此外,作为再一例,周知有如下的气液分离器,该气液分离器具备:2相制冷剂导入口;经由该2相制冷剂导入口,沿壁面方向导入气液2相制冷剂的气液分离室;设于该气液分离室的上部的气体制冷剂取出口;以及设于所述气液分离室的底部的液体制冷剂取出口,其中,与所述2相制冷剂导入口相向地设有多孔质构件(参照专利文献3)。
在该气液分离器的情况下,在气液分离室的所述气液2相制冷剂的喷流所碰撞的壁面部,设有截面半圆状的多孔质构件。该多孔质构件由例如为了吸收所述喷流的冲击而具有充分的厚度且利用毛细管现象吸收液体制冷剂而使其能够向下方流下那样的泡沫金属等形成。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03-057393号公报(权利要求1、图2)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257994号公报(权利要求5、图5、0025段落)
专利文献3:日本实开平6-18865号公报(权利要求1、图1、0024段落)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可是,上述专利文献1的油分离器存在以下的问题点,即,由于与内壁碰撞或由于气体制冷剂,沿着内壁的油或积存在油积存部的油再飞散,导致油分离效率降低。
此外,也存在油分离后向油积存部搬送的搬送方法仅利用重力,向压缩机返油的效率低这样的问题点。
此外,上述专利文献2的油分离器存在以下的问题点,即,将制冷剂从入口管放出后,利用导风板强制地改变流动所导致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增加。
此外,上述专利文献3的气液分离器存在以下的问题点,即,由于气液2相制冷剂从2相制冷剂导入口放出后与内壁或多孔质构件碰撞,所以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增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828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