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冷循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82328.0 | 申请日: | 2014-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7646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6 |
发明(设计)人: | 石川智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5B1/00 | 分类号: | F25B1/00;F25B45/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朱龙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冷 循环 装置 | ||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如下制冷循环装置:即使使用低压制冷剂用的液体侧跨接配管,也能够在停止时回收液体侧跨接配管内的制冷剂,从而抑制产生液体侧跨接配管的耐压的问题,能够缩短施工时间,降低施工成本,并且能够实现制冷剂储存箱的紧凑化。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液体侧连接配管,从液体侧制冷剂配管延伸出;气体侧连接配管,从气体侧制冷剂配管延伸出;制冷剂储存箱,吸入侧连接于液体侧连接配管,排出侧连接于气体侧连接配管,储存制冷剂;入口侧电磁阀,配设于液体侧连接配管,在没有通电时被开放;入口侧止回阀,配设于液体侧连接配管,使制冷剂仅向制冷剂储存箱侧流通;以及阀装置,配设于气体侧连接配管,在对入口侧电磁阀通电时被开放,在对入口侧电磁阀停止通电后延迟地被遮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例如冷冻、冷藏的用途的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具有压缩机及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室外机、具有利用侧热交换机及节流装置的室内机以及连接它们的制冷剂配管,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节流装置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被配管连接而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近年来,从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会使用臭氧破坏系数为零的HFC系制冷剂(不包含氯的碳氟化合物)、R404A制冷剂(R-125、R-134a、R-143a的混合制冷剂)、R410A制冷剂(R32为50wt%、R125为50wt%)等作为封入到制冷循环装置中的制冷剂。而且,在用户例如从使用R404A制冷剂的制冷循环装置购换为使用R410A制冷剂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情况下,从工程的简易性以及降低部件成本的观点出发,会考虑将此前使用的制冷循环装置的跨接配管作为新的制冷循环装置的跨接配管再次利用。
然而,R410A的工作压力比R404A的工作压力高。因此,在将使用R404A制冷剂的制冷循环装置的跨接配管作为使用R410A制冷剂的制冷循环装置的跨接配管再次利用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因停电等而制冷循环装置以制冷剂滞留在跨接配管内的状态停止的状况下,当由于外部空气温度的上升而制冷剂的温度上升时,制冷剂的压力上升,有可能制冷剂的压力超过跨接配管的耐压基准值。因此,需要将跨接配管变更为壁厚厚的配管。并且,在将制冷循环装置应用于设置在便利店、超市等店铺中的陈列柜的制冷、冷藏的情况下,将室外机设置于远离室内机的场所的情形较多,有时跨接配管的全长会达到100m。因此,由于在现场,跨接配管的工程变得繁杂,配管的材料成本变高,所以存在施工时间变长,并且施工成本增大这样的问题。
鉴于这样的状况,提出了一种以往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液体侧跨接配管以及气体侧跨接配管,所述液体侧跨接配管以及气体侧跨接配管连接室外机和室内机;液体侧制冷剂配管,所述液体侧制冷剂配管连接冷凝器和液体侧跨接配管;气体侧制冷剂配管,所述气体侧制冷剂配管连接压缩机和气体侧跨接配管;第一连接配管,所述第一连接配管从液体侧制冷剂配管或者液体侧跨接配管延伸;第二连接配管,所述第二连接配管从气体侧制冷剂配管或者气体侧跨接配管延伸;制冷剂储存箱,所述制冷剂储存箱的吸入侧连接于第一连接配管,排出侧连接于第二连接配管,并且储存跨接配管内的制冷剂;第一止回阀,所述第一止回阀设置于第一连接配管,并且仅在吸入方向使制冷剂向制冷剂储存箱流通;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设置于第一连接配管,并且在通电时遮断;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设置于第二连接配管,并且在通电时开放(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以往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即使在因停电等而以制冷剂滞留在液体侧跨接配管内的状态停止运转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液体侧跨接配管内的制冷剂暂时地储存于制冷剂储存箱,能够去除液体侧跨接配管内的液体制冷剂。因此,即使在制冷剂为高压制冷剂且外部空气变为高温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液体侧跨接配管的耐压的问题。由此,即使将制冷剂从低压制冷剂变为高压制冷剂,也能够将具有低压制冷剂用的耐压基准值的配管用于液体侧跨接配管,所以能够缩短施工时间,能够降低施工成本。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4/013549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6877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8232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